悠悠沮溺,并耜荒墟。
敬询渡济,暂驻浮车。
飘然无答,齐口致讥。
物情不足,隐德有馀。
【注释】
长沮桀溺:春秋时期陈国贤士叔齐和伯夷,他们不愿做官,隐居在首阳山,以耕作为生。后以“长沮、桀溺”为隐士的代称。
并耜:锄头和犁。耜是农具,用来翻土。
敬询渡济:敬询指鲁国大夫孟敬子(字季子)之子孟武伯,他向鲁哀公求教治国之道。
暂驻浮车:孟武伯乘车去会见鲁哀公。
飘然无答:态度高傲,不回答孟武伯的话。
物情不足:物情,事物的道理;足,满足。意思是事物的道理不够充实。
隐德有馀:指他的品德高尚。
【赏析】
《论语》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之句,后人因取其意作颂,此诗即其一也。首二句写长沮、桀溺两人在陈国首阳山隐居躬耕的情景。长沮、桀溺两位贤者,不愿做官,隐居首阳山,耕于野田,自食其力,过着清贫的生活。首二句中,“悠悠沮溺”与“并耜荒墟”相对应,“并耜”与“长沮、桀溺”相对应,“长沮”“桀溺”与“并耜荒墟”相对应,“长沮”与“敬咨”“长沮”对应,“桀溺”与“并耜”对应。
“敬询渡济”,孟武伯乘车去访问鲁哀公,想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暂驻浮车”,孟武伯在车上停了一下,表示他暂时不想下车。这两句写出了他的态度。“飘然无答”,孟武伯态度高傲,对长沮、桀溺的回答不置可否。“齐口致讥”,这是说长沮、桀溺没有正面回答孟武伯的问题,只是轻蔑地冷笑一声。
“物情不足”,这里用《庄子·秋水》中的寓言。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鱼,游于海之中。他问北海之帝:“你愿意把东海之滨的百川给我吗?”北海之帝回答说:“我情愿把你的百川给我。”庄子说:“我是东海之鳖,不是百川之王。虽然如此,但我听说:‘听到了百声的鸣叫,不如静听一声;看到了百种颜色,不如静看一色;听了百种音乐,不如静听一曲;见到百样美食,不如品尝一种滋味。’现在你愿意把百川给我吗?如果不愿意,那么我就是百川之王了。”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的道理并不丰富。所以,庄子认为万物都是相仿的,没有什么差别。“隐德有余”,长沮、桀溺的品德高尚,他们的德行足以让世人仰慕。“长沮”“桀溺”与“物情不足”“隐德有余”相应。
全诗通过对长沮、桀溺两人隐居躬耕生活的具体描写,赞美了他们的品德高尚。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出事物的道德道理并不充实,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们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