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蒉者何,逃名卫地。
宣尼鸣乐,闻音知意。
翩然出讽,比之厉揭。
斯行斯言,果于忘世。

【注释】

荷蒉者:扛着竹筐的人。

何:什么。

逃名卫地:躲避名利的地方。

宣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鸣乐:演奏音乐。

闻音知意:听到歌声就知道它的意思。

翩然出讽:翩翩起舞地出来讽喻。

比之厉揭:比喻他像《诗经》中的《大雅·文王》中的“厉”那样威武、刚毅。

斯行斯言:这行动和言论。

果于忘世:果然忘记了世俗之事。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孔子在鲁国听到《韶》乐时,感慨万分的情景。诗中表达了孔子对于礼乐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

第一句“荷蒉者何”,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询问扛着竹筐的人是谁。这里的“荷篑者”指的是孔子,因为他经常携带自己的竹筐行走江湖。

第二句“逃名卫地”,诗人继续追问此人为何要逃避名利之地。这里的“逃名”是指孔子追求仁义之道,而“卫地”则是指他所处的鲁国,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环境。

第三句“宣尼鸣乐,闻音知意”。孔子听到音乐后,通过乐曲传达的意境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里强调了孔子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力。

第四句“翩然出讽,比之厉揭”。描述了孔子在音乐中看到的画面,如同《诗经》中的“厉”一样威武刚毅。这里的“翩然”形容孔子的动作轻盈而优雅,“比之厉揭”则形容他在音乐中看到的英勇形象。

第五句“斯行斯言,果于忘世”。孔子的行动和言论都充满了对世俗事物的超脱和淡然。这里的“斯”表示这种状态是一贯的,“果于忘世”则表明孔子已经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孔子在音乐中的感受和思考,展现了他对礼乐文化深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