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谁家春满林,绿杨万缕摇晴阴。
风花散乱自来去,作意搅动愁人心。
岂不见灞陵桥东二三月,好枝早被行人折。
又不见吴堤草荒秋露凉,枯条空抱蝉声咽。
愁人愁剧心不移,年年长与东风期。
【注释】
墙外:指院落之外。春满林:指春色浓郁,柳树成荫。万缕:千万条。晴阴:天气晴朗。
自来去:自由自在地来往。作意(zuó yi):故意;有意。搅动:使……动荡。
灞陵桥:在陕西西安市东,汉宣帝刘询葬于其旁,因以灞陵命名。二三月:指早春二月,即农历正月前后。
吴堤:指吴王宫前的堤防。秋露凉:秋天的露水寒冷。
枯条空抱蝉声咽:枯黄的柳枝上只空抱着蝉鸣,声音低沉哀切。
【译文】
院墙外是谁家庭院,满园都是杨柳青青,绿柳千条万条,随风轻轻摇摆。风和花都在自由自在地来回飘荡,它们无意之中搅动了我忧愁的心弦。难道人们没有看见灞陵桥那边二月里,那嫩柳早已被行人攀折了?难道人们又没有看见吴王宫中那片草地,秋风起时露水冷了,枯黄的柳叶空抱着知了叫,声音低沉哀切。
那些忧愁的人啊忧愁得厉害,他们的心却始终如一,年复一年都盼望着东风来吹散这愁绪。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春天景物的诗。前二句写景,后两句抒怀。
诗的前二句描绘了春日里院墙外的一片景色。“墙外谁家春满林”,写的是院墙外面,哪家人家的院中杨柳垂丝,绿叶婆娑,春风拂过,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杨万缕摇晴阴”写的则是杨柳枝条随风摇曳的情状。“绿杨”二字点明了杨柳的颜色、特点,“万缕”说明杨柳众多,“摇晴阴”写出了风的轻柔和明媚的阳光。
后二句抒发自己的愁怀。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由柳而人,从人到天,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由物及人,层层铺开,将诗人内心的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作意搅动愁人心”一句表明了诗人的愁绪是由柳丝所引起。“作意”一词,既写出了柳丝的无心,也写出了诗人的有意。“搅动”一词,写出了柳丝的无心,更显出了诗人的有意。诗人的愁绪是由柳丝所引起,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他的愁绪由什么引起,而是通过一个转折——先写柳丝的无心,再写自己有意地惹恼柳丝来表达他的愁绪。这样,就使诗人的愁绪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也使读者对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岂不见灞陵桥东二三月,好枝早被行人折。”这一句是说:难道你们没有看到灞陵桥东边二三月份时候的情景吗?那时柳枝长得非常好,可是行人早就把它们折断了!“早被行人折”三字,道出了诗人的愁绪是由柳的无心引起的。这里的“早”字,写出了诗人对灞陵桥东边二三月时柳的美好形象已经有所耳闻了。
最后二句进一步抒情:“又不见吴堤草荒秋露凉,枯条空抱蝉声咽。”这两句是说:又怎么不见吴王宫前的堤坝上长满了荒草,到了秋天,寒风吹过,露出凄凉的秋露,枯黄的柳条只有空抱着知了叫个不停呢!这里,诗人用“荒”、“凉”两个形容词描写了吴王宫前堤坝上的秋景,从而为下文铺垫。“枯条空抱蝉声咽”,是诗人的直接抒情。“空抱”二字,写出了柳丝的无情;“蝉声咽”三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有情;“空抱”与“咽”这两个词的对比,使诗人的愁绪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植物人格化了,赋予它们人的情感,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愁绪,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