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筑空馀宋故疆,野人犹解说杨郎。
邦畿千里今安堵,烽堠三关古战场。
紫塞遥连虚带砺,白沟近绕岂金汤。
建隆无意山南地,当日应知有靖康。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共四句。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 板筑空馀宋故疆,野人犹解说杨郎。
- “板筑”是一种古代建筑技术,指的是用木板和夯土的方法来建造城墙。这里的“空馀”表示这座城墙已经废弃不用了。
- “宋故疆”指的是宋朝的疆土,这里用来指代曾经的国界。
- “野人”可能是指当地百姓或者隐者,“犹解说”表示他们仍然在谈论或者讲解这件事。
- “杨郎”可能是某个与杨姓的人有关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 邦畿千里今安堵,烽堠三关古战场。
- “邦畿”指的是国家的边界,这里指代宋朝的疆域。
- “千里”表示范围广阔。
- “今安堵”意味着现在安全稳固,没有战乱。
- “烽堠”是指烽火台,用于瞭望敌情。
- “三关”可能是指三个重要的关口。
- “古战场”指的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战争的地方。
- 紫塞遥连虚带砺,白沟近绕岂金汤。
- “紫塞”指的是紫色的边疆,这里可能是指边关的颜色。
- “虚带砺”表示边关虽然险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防御力量。
- “白沟”可能是一条河流的名字,也可能是一个地名。
- “岂金汤”表示这道边关并不是真正的金汤之固,即不是坚不可摧的防线。
- 建隆无意山南地,当日应知有靖康。
- “建隆”可能是指某个朝代的名称,但在这里可能是笔误或误传。
- “无心”可能是指当时的人对这块土地并不关心,或者是无心经营。
- “山南地”可能是指当时的一个地方名称,但具体含义不明。
- “靖康”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北宋时期,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历史的感慨和对现状的忧虑。诗中通过对宋故疆的描述,展现了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落;通过对烽堠、紫塞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边关安危的思考;最后通过“当日应知有靖康”的反问,暗示了历史兴衰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和平、警惕外患。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