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城南路,幽哉刺史桥。
芙蓉秋对雨,杨柳晚通潮。
高韵谁能继,斯人不可招。
门前有樵径,落日草萧萧。

【注释】

丁卯桥: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建,位于今江苏扬州西北。许浑:唐代著名诗人。刺史桥:即“丁卯桥”,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城北。芙蓉:荷花的别称。秋雨:秋季的雨水。通潮:与潮水相通。高韵:高雅的诗声。继:继承。斯人:这个人。樵径:砍柴人的路。萧萧:形容草木凄凉的景象。

赏析:

首联“流水城南路,幽哉刺史桥”两句,写诗人漫步至丁卯桥头,远望桥上,只见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向南流去,两岸柳树成排,景色宜人。而桥名“州牧桥”也暗示了这里曾经是刺史办公的地方。

颔联“芙蓉秋对雨,杨柳晚通潮”两句,进一步描绘丁卯桥的自然美景和历史底蕴。诗人站在桥头,看着秋风中摇曳的荷花和雨水打湿的荷叶,以及傍晚时分江面波涛汹涌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内心的激动。

颈联“高韵谁能继,斯人不可招”两句,则是诗人对丁卯桥及其主人许浑的赞美之情。他认为许浑的诗歌高洁雅致,无人能及;而许浑本人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尾联“门前有樵径,落日草萧萧”两句,则是诗人对丁卯桥周围环境的描写。他看到桥边有一条砍柴人走过的小径,夕阳西下时,草丛中传来阵阵风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全诗通过描写丁卯桥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底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许浑等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