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湿茱萸酒,扶衰枸杞茶。
满山屯玉气,平地出丹砂。
【注释】:
去湿茱萸酒:祛湿的茱萸酒,即能去湿的茱萸泡制的酒。扶衰枸杞茶:扶衰的枸杞茶,即可以滋补身体的枸杞泡制的茶。满山屯玉气:山上布满了玉石般的云霞。平地出丹砂:平地上出现了丹砂。丹砂,即朱砂。
赏析:
“小山丛竹四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此诗写山中景色。前两句写在山中采摘、制作的茱萸和枸杞茶。后二句写山中云雾弥漫的景象,以及从平地上升腾起来的云霞,好像遍地都是丹沙。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新,形象生动。
去湿茱萸酒,扶衰枸杞茶。
满山屯玉气,平地出丹砂。
【注释】:
去湿茱萸酒:祛湿的茱萸酒,即能去湿的茱萸泡制的酒。扶衰枸杞茶:扶衰的枸杞茶,即可以滋补身体的枸杞泡制的茶。满山屯玉气:山上布满了玉石般的云霞。平地出丹砂:平地上出现了丹砂。丹砂,即朱砂。
赏析:
“小山丛竹四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此诗写山中景色。前两句写在山中采摘、制作的茱萸和枸杞茶。后二句写山中云雾弥漫的景象,以及从平地上升腾起来的云霞,好像遍地都是丹沙。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新,形象生动。
【注释】: 1. 挽杨仲桓学正:挽,即作诗以悼念。杨仲桓,生平不详。《全唐诗》收录其诗一首。学正,官名,宋代地方学校设学正、学录等职管理教学事宜。此处指杨仲桓之官职。 2. 开卷即潸然:潸然,流泪的样子。 3. 斯人不永年:斯人,这里指杨仲桓。不永年,不能长寿。 4. 春秋郯子国:春秋,指春秋时期。郯子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名。春秋两字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时间。 5. 风雨广文毡:广文
【注释】 立春前一日见雪:即“立春”前一天的早晨见到雪。 殿腊残年里,搀春一日前:把冬去春来的时间比作宫殿中残年的蜡烛与新一年的春节。殿,指宫殿;腊,指冬季。残年,即将过去的一年。搀(chān),接近的意思;春天来临前的一段时间。 意如天弄巧,势似雪争权:意思是说天地仿佛故意弄出些精巧的东西,而雪花仿佛在争夺着什么。天弄巧,形容天工奇妙。雪争权,比喻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像要争取到某种权利一样。
煮鹤 山人偶劈琴,寂寞九皋音。 借问缠腰想,何如食肉心。 青田真易写,赤壁梦难寻。 恐袭乘轩弊,防微意亦深。 【注释】 1. 煮鹤:指烹杀一只鹤以供食用,引申为自取灭亡。 2. 山人:隐士。 3. 劈琴:用琴声表达情感。 4. 九皋(gāo):指皋野、荒野。 5. 缠腰想:比喻束缚自己的欲念。 6. 何如:比得上。 7. 青田真易写:形容绘画容易,如描绘青田石一般简单。 8. 赤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情感的理解。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诗首联“东野草堂”即指隐逸于东野的草堂,颔联描写草堂景色;颈联写诗人在此的闲适生活
【注释】 1. 林塘:指山林。 2. 迁(qiān)家:搬家。 3. 半生:一生。 4. 乌绕树:乌鸦在树上飞旋。 5. 一(yì)日:一天。 6. 花径:花草铺成的小径。 7. 茅堂:茅草盖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居所。 8. 不厌低:不怕低下。 9. 烦:麻烦。 10. 车马客:指有车马的人。幽栖:隐居之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以爱屋及鸟的心态,将“林塘”比作自己的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它描绘了花朝时节,作者漫步于郊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花朝徒步」:在农历二月二日的花朝节这天,人们喜欢出门踏青,享受春天的气息。这里的“花朝”指的是花神的生日,也称作花神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而“徒步”则是指步行,表示作者在这一天选择步行来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2. 「花气蔼晴芬」
【注释】: 1. 同下西窗榻:一同睡在西面的窗榻上。 2. 强说诗:勉强作诗。 3. 暮秋将尽夜,风雨正来时:暮色苍茫,秋意渐浓之时,风雨即将来临之际。 4. 屡剪生花烛:多次点燃了蜡烛。 5. 频夸杀着棋:频频夸奖自己的棋艺。 6. 侍儿先欲寐:侍女已经想要睡了。 7. 意似怪眠迟:似乎奇怪我睡得晚。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生活和友情的小诗。首联写自己与友人一起住在释耕之西轩的西窗榻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题“挽全希言学士”,意为悼念全希言,即全思贤。全思贤是唐德宗时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与杜甫交游甚密。 下面是逐句释义和翻译: 1. 今代瀛洲客: -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三座神山之一。 - 客:这里指全思贤,因为他是外地人,所以用“客”来形容他的身份。 2. 先朝太学生: - 太学生:古代的大学学生。 3. 桓荣稽古力: - 桓荣:东汉著名学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本题中“舟次采石”,即船在采石停泊;“人家临驿住”,即有人家在驿馆附近居住;“野庙向江开”,即有野庙面向江水而建;“蜡面倾浮蚁”,指蜡烛熔化后浮起的蚂蚁。 【答案】 译文: 船在黄昏时分抵达了采石,收帆停泊在此地。 临近驿站的地方有人家住宿,野庙朝着江边敞开着。 蜡烛融化后浮起了蚂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作品,全诗如下: 过淀湖 舟前白鹤孤,相引过平湖。 时景莺花月,烟村水墨图。 朦胧山似有,浩荡地如无。 天与东风便,帆开十幅蒲。 注释: 1. 舟前白鹤孤,相引过平湖。——在船前的白鹤孤单地飞翔,引导我们穿过平静的湖泊。 2. 时景莺花月,烟村水墨图。——随着景色的变化,如同春天的花、秋天的鸟和明亮的月亮,以及烟雾缭绕的村庄和水墨画般的风景。 3. 朦胧山似有
诗句译文与赏析 《倪元镇画》诗意及翻译解读 1. 诗句原文 地僻无人扫,亭前长绿苔。 不知丁氏鹤,何日可归来。 2. 诗歌翻译 在偏僻的地方,没有人打扫,亭子前长满了绿色的青苔。 不知道丁氏的鹤何时能回来。 3. 诗人背景 董纪(约1325年—约1402年),字良史,号西郊笑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是明朝初期的重要官员。他的书法和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注释: 贞溪的人如同美玉,诗画的清新无与伦比。 至今在贞溪上的人,不吐唾沫于溪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清廉政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句“贞溪人如玉”,以“贞溪”为背景,将“人如玉”作为评价对象。这里的“贞溪”并非指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指代一个具有高尚品质、清白无瑕的人物或群体。诗人通过这一比喻,将贞溪人的品质与玉石相提并论,既突出了他们的高尚品质
注释: 木脱百草枯,此君有贞节。 独于岁寒时,居然傲霜雪。 译文: 树木脱尽草木凋零,只有您有坚贞的节操。 独自在严冬时节,竟然傲视霜雪的侵袭。 赏析: “木脱百草枯,此君有贞节”,这是对竹的高超品质的赞美。竹子生长在四季常青的环境中,它不怕严寒酷暑,不怕风吹雨打,不畏艰难困苦,始终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因此人们称它为“劲节”。这里的“贞节”指的是竹子的坚贞品格,诗人借以赞美竹子的高风亮节
```plain 地偏人迹稀,林静鸟声乐。 松留石上阴,竹解风前箨。 小山丛竹四首(其三),作者董纪,明代。诗句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幽雅的竹林景致。诗人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赞美。其中“地偏人迹稀”表现了环境的清幽,“林静鸟声乐”则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富有层次感,如“松留石上阴”和“竹解风前箨”分别描绘了松树与竹子在特定环境下的姿态,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
注释:有仙人何必非得高峻,神意相通即能登嵩华。 即使岷峨在前方,也要跨入我之门下。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自况其志向。他自认为虽才不高却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认为“神会”就是精神的会合、沟通,只要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会,就可以共同追求更高的理想。他希望有识之士能够理解他的想法,并能够接受他的邀请
【注释】小山:即《小山赋》。丛竹:竹林。四首:指《小山赋》中的四篇短文。 虽云:即使。覆篑:堆土成山,用来形容积功累德、积小成大。《书·禹贡》:“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厥赋惟下下上错。”篑,竹筐。 崒嵂:高峻的样子。天产:天然生成的。 自怡:自己愉悦。道人:道家之人,泛指隐士。心:内心。 不供:不能满足。俗子:世俗的人。 赏析:此诗为作者对隐士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