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度卢沟桥,隐隐闻寒更。
居人久已寐,行子尚宵征。
青天四垂幕,仰见北斗横。
石梁河界汉,阑下倚空明。
朔风凄以寒,况乃霜露零。
我行岂不劳,简书严有程。
同行荷戈卒,万里赴边城。
我身弗遑恤,念之感中情。
【注释】
- 过卢沟桥:经过卢沟桥。
- 夜度卢沟桥:晚上渡过卢沟桥,指夜晚行军。
- 隐隐闻寒更:远远地听到寒冷的更鼓声。
- 居人久已寐:在乡里的人已经睡了很久了。
- 行子尚宵征:远行的士兵还在连夜赶路。
- 青天四垂幕:青色的天空高悬着像帷幕一样的云层。
- 仰见北斗横:抬头看见北斗星横斜着。
- 石梁河界汉:石桥是汉代的界限。
- 阑下倚空明:在桥栏上可以看见天空中的星光。
- 朔风凄以寒,况乃霜露零:北风凛冽,寒冷,更不用说还有霜和露水。
- 我行岂不劳,简书严有程:我行走难道不劳累吗?军中有严格的纪律,不能随意行动。
- 同行荷戈卒,万里赴边城:我和同去的人都拿着武器,一起前往边远的地方。
- 我身弗遑恤,念之感中情:我自己顾不得个人安危,思念家乡之情让我难以平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此诗写军旅之苦和思乡之情。全篇紧扣“夜”字展开描绘,从夜渡到宿营,从月升到月落,从晓起直到黄昏,把整个行程写得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充分展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夜渡时的情景。“夜度卢沟桥,隐隐闻寒更。”首句点明时间,次句渲染气氛。“隐隐”两字写出夜色的浓重;接着用“寒更”二字烘托出环境的清冷,使人感到夜渡时天气的严寒。“居人久已寐,行子尚宵征”,居人是指在家的人们,他们早已熟睡,而行者(行人)则还在赶路。这里写出了时间的深夜和人们的不同处境。“青天四垂幕,仰见北斗横”,“青天”、“幕”,都是形容夜色的浓重;“北斗横”则又与上两句中的“寒更”相对应。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艰苦。“石梁河界汉,阑下倚空明。”这两句写到了石梁,这是渡河的地方。由于河水的流动,桥面不断晃动,好像倚着什么一样,而“阑下”二字则写出了这种情景。“朔风凄以寒”,这是写气候的寒冷。“况乃霜露零”,这是写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色。“我行岂不劳?简书严有程”,这二句是对前二句的总结。既然环境如此艰苦,那么自己的行役当然会感到疲劳了!而且军中有严格的纪律,不能随意行动。这二句既是对前面三句的概括,又是下文抒情的引子。
诗的后半部分,写夜间宿营的情况。“我身弗遑恤,念之感中情。”这两句是说:“自己顾不得个人安危,思念家乡之情让我难以平静。”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的辛酸,也写出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同行荷戈卒,万里赴边城。”“同行”二字写出了同伴们都是军人。“荷戈”是扛着戈矛,这是军队里常用的装束。“万里赴边城”,说明大家是在奔赴边疆去的。这里既写出了行军的艰苦,也写出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我身弗遑恤,念之感中情。”这两句是说:自己顾不得个人安危,思念家乡之情让我难以平静。这两句既是对前面的小结,也是下面抒情的铺垫。
这首诗在结构上前后照应,首尾圆合。前四句写夜渡的艰难和途中的景色,为最后一句的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我身弗遑恤,念之感中情。”既是对前面四句的小结,也是对后面几句的过渡,使全诗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