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家住淮水东,早年学种徂徕松。
读书窗前爱松绿,日夜望松高过屋。
萧条兵火二十年,有梦不到家山前。
长林大谷化荆棘,苍松久作爨下烟。
朅来之官向吴会,松树童童偃华盖。
官曹白日困簿书,客邸清宵听竽籁。
故园三径久已荒,东邻西舍浑相忘。
昔时遗老无一在,颓垣碧草如人长。
三年坐啸长松下,神武门高冠好挂。
买舟载取明月归,更写苍松入图画。
人生出处非偶然,问君宦游今几年。
青云得志自可乐,白头归乡也不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首句“杜郎家住淮水东,早年学种徂徕松”,描绘了一位住在淮水东边的年轻人,他年轻时就开始学习种植徂徕松。徂徕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这里生长着许多松树。
第二句“读书窗前爱松绿,日夜望松高过屋”,描述了这位年轻人在读书时,总是喜欢站在窗前欣赏松树的绿意,并且一直希望能够让松树长得比自己的屋子还要高。
第三句“萧条兵火二十年,有梦不到家山前”,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里,年轻人的梦想无法实现,只能把梦想寄托在远方的家乡。
第四句“长林大谷化荆棘,苍松久作爨下烟”,描述了战争后的景象,曾经茂密的长林和山谷已经被战争摧毁,只剩下一片荒凉之地。而那些曾经茂盛的苍松也变成了柴火烟熏的味道。
第五至第八句描述了这位年轻人来到吴会之后的生活。他的官职很高,但是他却厌倦了官场上的繁文缛节,常常回到故乡去享受自然之美。他还发现故园已经荒废不堪,邻居们也已经相互遗忘。过去那些年老的遗老也都不在人世了,只剩下破壁和碧草。
第九句“三年坐啸长松下,神武门高冠好挂”,描绘了这位年轻人在松树下静坐的情景。他戴着高冠,仿佛可以轻易地将帽子挂在神武门上。
第十至第十二句“买舟载取明月归,更写苍松入图画”,描述了这位年轻人决定离开这个地方,乘船回家乡。他还买了画笔,要把那片美丽的松树林子画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心中的一幅画作。
最后一联“人生出处非偶然,问君宦游今几年”则是一个哲学的思考:人生的出处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和努力的。现在你已经在官场上奋斗了几年时间,你的宦游之路是否还将继续下去呢?
整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展示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在仕途中的经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