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侵寻事倔强,朝廷姑息惟羁縻。
唐家由此讫不振,百年祸乱基于斯。
迩来涉世六百载,当时旧物无一遗。
高崖峭壁亦消泐,大字深刻生瘢胝。
古今几人此游历,赋咏往往兴叹咨。
豫章歌诗明大义,庐陵作赋推事机。
人情天理两曲尽,嗟我欲诗难措辞。
江风东来饱帆腹,舟人告我行路迟。
摄衣登舟亟就枕,回首百里浮烟霏。
古来变故亦何限,贻厥事业须良规。
周宣一去不可作,三复常武车攻诗。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元稹的《读磨崖碑》。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注释
- 藩镇:指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如唐朝的安史之乱。
- 侵寻:指藩镇逐渐扩张。
- 倔强:形容藩镇势力强横,难以制伏。
- 朝廷:指中央政府。
- 姑息:容忍、宽容。
- 羁縻:指安抚、笼络。
- 唐家:指唐朝。
- 讫不振:终于不能振兴。
- 百年祸乱:指唐朝历经多年的战乱。
- 涉世:经历世事。
- 六百载:约六百年。
- 大字深刻:碑文上的文字刻得清晰深刻。
- 瘢胝:指因摩擦或磨损而出现的老茧。
- 赋咏:即赋诗,指诗歌创作。
- 豫章歌诗:指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 庐陵作赋:指欧阳修的《秋声赋》。
- 人情天理:指人世间的情感与自然的道理。
- 两曲尽:形容诗歌表达的情感与道理都非常充分。
- 嗟我欲诗难措辞:感叹自己想要表达诗歌却觉得难以用言辞表述。
- 江风东来:指江风吹拂着船帆。
- 舟人告我行路迟:船夫告知作者行程缓慢。
- 摄衣登舟:穿上衣服,登上船。
- 亟就枕:急忙躺下睡觉。
- 回首:回头望去。
- 百里浮烟霏:形容远处的景象如同烟雾般模糊不清。
- 变故:指国家或社会的变动。
- 贻厥事业:留给后代的事业。
- 周宣一去不可作:指周宣王离开京城长安后,再也无法回到长安。
- 三复常武车攻诗:反复阅读《诗经·大雅·荡》中的“常武”篇章。
译文
藩镇不断扩张,朝廷只能姑息养寇,导致唐朝最后衰败了。从现在开始已经经历了大约六百年,那个时代留下的遗迹几乎没有了。高高的崖壁上也因为风雨侵蚀变得模糊不清,上面的文字也因为岁月的磨损而显得模糊斑驳。历史上有很多人游览过这个地方,他们经常吟诗作赋来感叹国家的动荡不安。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和欧阳修的《秋声赋》都表达了深刻的感慨。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的道理都被诗歌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作为一个诗人,感到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我的感慨。江风吹拂着船帆,船夫告诉作者行程缓慢。他急忙穿上衣服登上船,准备睡觉,但回头看去,只看到远处的风景像是被烟雾笼罩一样模糊。历史上的变故真是无穷无尽,留给后代的事业需要有正确的策略和方向。周宣王离开了京城长安后就再也无法回到那里了,因此要反复诵读《诗经·大雅·荡》中的“常武”篇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磨崖碑的描述,展现了唐朝末年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诗中的“藩镇侵寻事倔强,朝廷姑息惟羁縻”反映了当时藩镇割据的情况,以及中央政权无力回击的状态。“唐家由此讫不振,百年祸乱基于斯”则指出了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深深忧虑。
在艺术表现上,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历史人物,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和欧阳修的《秋声赋》,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都与诗人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一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过去的反思来启发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