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火光烛太庙,米脂盗魁眇目啸。
太常箕尾从胡髯,三寸桐棺乱蝇吊。
谁攀狸首傅灂胶,仅闻义士身姓包。
匆匆不及传名字,剩有馀芬流髹器。
漆身不及豫家儿,井泥自了平生事。
谁言执器多贱工,宁更涂丹凝碧中。
生来未食明室禄,忍看庙貌灰狂烽。
龙湫野老吞声哭,欲写哀歌编野录。
漆书且自藏壁间,井中心央今谁续。

包义士行

长安火光烛太庙,米脂盗魁眇目啸。

太常箕尾从胡髯,三寸桐棺乱蝇吊。

谁攀狸首傅灂胶,仅闻义士身姓包。

匆匆不及传名字,剩有馀芬流髹器。

注释: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长安:指唐朝首都长安城,这里代指当时的战乱之地。
  2. 米脂盗魁:指米脂地区的强盗首领。
  3. 太常箕尾、胡髯:都是古代对官员的赞美词语,表示其地位尊贵。
  4. 三寸桐棺:形容棺材很小。
  5. 狸首:用狐狸头做成的人头像。
  6. 灂胶:一种胶水。
  7. 豫家儿:指豫让,战国时期赵国人,以刺杀赵襄子闻名。
  8. 余芬:比喻美德或美名流传不衰。
  9. 漆身:指涂漆身体,这里指隐姓埋名。
  10. 豫家儿:指豫让,战国时期赵国人,以刺杀赵襄子闻名。
  11. 井泥:比喻平凡无奇的生活。
  12. 生来未食明室禄:比喻没有享受过朝廷的俸禄。
  13. 忍看庙貌灰狂烽:意思是不忍心看到庙宇被烧成一片废墟。
  14. 龙湫:指龙口山,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境内。
  15. 野老:指居住在野外的老人。
  16. 吞声哭:默默流泪哭泣。
  17. 哀歌:指哀悼的歌曲。
  18. 编野录:编写野史记录。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描写了一位名叫包义士的人物。他原本是唐朝的一位高官,但在战乱中不幸被杀。他的遗体被涂上了油漆,然后埋在地下,成为了一个无名之人。然而,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诗的开头“长安火光烛太庙,米脂盗魁眇目啸”,描绘了战乱中的长安城和米脂地区的景象。接着“太常箕尾从胡髯,三寸桐棺乱蝇吊”两句,描述了包义士的身份和遭遇。最后“谁能攀狸首傅灂胶,仅闻义士身姓包”两句,表达了人们对包义士的敬仰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的场景和包义士的遭遇,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