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市既己罢,忍闻补上元。
民且无斗米,当此赋役繁。
长吏不我怜,剜肉乌足论。
嗷嗷其奈何,欲泣每声吞。
斩竹结山棚,不遗远近村。
椎结者在市,酗骂倚市门。
惧其暴虎威,脱衣具壶尊。
相邀入灯市,盆盎践为翻。
计自毳幕来,市久绝鸡豚。
里正夜敛钱,买烛劳彼髡。
何敢惜锱铢,哀哉妇无裈。

【注释】

  1. 灯市:元宵节集市。罢:停止。补上元:指为上元节(正月十五)准备灯彩等物而举行的集市,已结束。2. 斗:升。3. 长吏不我怜:意思是说官吏对百姓没有怜悯之心。剜肉乌足论:意思是说官吏连一点可怜的同情也不给。乌足:空脚。4. 嗷嗷:哀号声。5. 斫竹:砍伐竹子制作棚架。6. 椎结者:指椎髻的妇女。在市:在市场上。7. 市门:街市的大门。8. 毳幕:用细毛编织而成的帐篷。9. 市久绝鸡豚:市场上很长时间都没有鸡和猪了。10. 里正:乡官,管理乡村的长官。敛钱:收取钱财。11. 买烛:指买蜡烛。劳彼髡(kun):使那些头发秃顶的人受尽苦难。12. 何敢惜锱铢:不敢吝惜一点点铜钱。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比喻微小的东西或少量的财物。13. 哀哉妇无裈(kūn):多么可悲呀!妇女没有裤子穿。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宋代民间生活的诗篇。诗人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农家的生活状况来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剥削。
    “灯市既己罢”,“灯市”是指为上元节做准备而进行的集市活动。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但是,由于官府的苛捐杂税,这个本来喜庆的节日却变成了一种灾难的日子。
    “忍闻补上元”,意思是说忍心听到为上元节而进行的集市已经结束的消息。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深深愤慨。
    “民且无斗米,当此赋役繁”,意思是说农民甚至连一斗米也没有了,而赋税和徭役却越来越繁重。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长吏不我怜”,意思是说地方官员并不可怜这些贫苦百姓,对他们没有丝毫的同情和帮助。这反映了官场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剜肉乌足论”,意思是说连一点可怜的同情也不要。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官员的痛恨和不满。
    “嗷嗷其奈何,欲泣每声吞。”意思是说百姓们无可奈何,只能哀哀地哭,声音哽咽不能发出。这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斩竹结山棚,不遗远近村。”意思是说砍伐竹子制作棚架,不遗漏远处的村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椎结者在市,酗骂倚市门。”意思是说椎髻的妇女们在集市上忙碌着,有些人甚至在家里因为贫困而酗酒骂街。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惧其暴虎威,脱衣具壶尊。”意思是说害怕他们的暴力威势,脱下衣服准备酒壶酒杯。这反映了当时人们为了躲避灾祸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
    “相邀入灯市,盆盎践为翻。”意思是说相互邀约进入灯市,把水盆和碗碟踩得粉碎。这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的情景。
    “计自毳幕来,市久绝鸡豚。”意思是说从那时以来市场已经很久没有鸡和猪了。这反映了市场的萧条和人们的生计困难。
    “里正夜敛钱,买烛劳彼髡。”意思是说里正晚上收税敛钱,买蜡烛让那些头发秃顶的人受尽苦难。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悬殊和社会底层人民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生活状况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痛苦与艰辛。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