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堤随柳阴,入寺寻疏冷。
烟峦恍故人,遥睇欢引领。
稍出嵚嶒上,居然爱亭静。
扪萝峭壁行,历险潜自警。
山花弄幽娟,欲以媚孤秉。
厓倾尽足力,乃造最高岭。
天容惟有空,杳不见江影。
冥心送遐观,沉穆含灵惺。
兴剧憺忘归,天低惜馀景。
溟蒙四峰合,别此情耿耿。
回径下僧寮,初月如红杏。
【注释】:
- 居然废亭:居然,竟然。指废亭竟又重新修建起来。废亭,指被废的亭子。
- 南屏绝顶:南屏山的最高峰。
- 浙江:指钱塘江。
- 随柳阴:顺柳树的阴影而行。
- 疏冷:形容寺院清幽。
- 烟峦:山间云雾环绕的景象。
- 遥睇欢引领:远远望去,欢快地引领着视线。
- 嵚硊:山峰高耸的样子。
- 爱亭静:喜爱这静谧的亭台。
- 历险潜自警:经历危险而暗自警醒。
- 孤秉:独自执着。
- 厓倾尽足力:悬崖陡峭,需要用尽全部力量。
- 最高岭:最高的山峰。
- 杳不见江影:远处看不到江水的影子。
- 冥心送遐观:在冥思中送走远去的风景。
- 沉穆:深沉肃穆。
- 兴剧憺忘归:兴致勃勃,忘记了归途。
- 天低惜馀景:天空显得低垂,舍不得让我们欣赏剩下的风光。
- 溟蒙:朦胧。
- 四峰合:四座山峰相接。
- 情耿耿:感情郁结难解。
- 回径下僧寮:沿着山路回到寺庙的庭院。
- 初月如红杏:刚刚升起的月亮像红杏一样美丽。
【解析】: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写诗人游览名胜古迹时的感受及心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联“自居然废亭登南屏绝顶望浙江”,起笔点出游赏之地为南屏绝顶,诗人以“居然”二字表达了惊喜之情,废亭重修,令人感到意外;“望浙江”则写出了观赏的对象,即浙江一带。
颔联“沿堤随柳阴,入寺寻疏冷”,描绘了诗人沿着堤岸行走的情景,顺着柳树的掩映,走进了寺院。“随柳阴”“寻疏冷”两个动词,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颈联“烟峦恍故人,遥睇欢引领”,描述了眼前的烟霭中似乎看到了老朋友,并带着愉悦的情绪眺望远方。这一联展现了诗人对旧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表达了他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尾联“稍出嵚嶒上,居然爱亭静”,诗人在山巅稍作停留后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了一座安静的亭子前。“居然”一词再次用来表达惊喜之情,因为这座亭子竟然又是那么地宁静。这一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扪萝峭壁行,历险潜自警”和“山花弄幽娟,欲以媚孤秉”,诗人攀爬峭壁,历经艰险,却始终保持着警惕之心。这两个联句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尾联“厓倾尽足力,乃造最高岭,天容惟有空,杳不见江影”则是对前面游赏过程的总结。诗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最高的山峰,但此时的天空却显得格外空旷。这一联既展示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又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慨之情。
尾联“冥心送遐观,沉穆含灵惺”描绘了诗人在山顶上进行冥思冥想的场景,通过这一行为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感。
尾联“兴剧憺忘归,天低惜馀景”表达了诗人游览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和愉快心情,以至于他忘记了归途,沉浸在美景之中不愿离去。这里的“天低”也暗示了天空的高度,给人一种壮丽、宽广的感觉。
尾联“溟蒙四峰合,别此情耿耿”则是对整个游赏过程的回忆与总结。四座山峰相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人也对这次游赏体验充满了留恋之情,难以割舍。
尾联“回径下僧寮,初月如红杏”描绘了诗人返回寺庙的路途以及所见之景。这里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有对人物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