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升遐日,悲号遍海隅。
群公谁握秉,多难乏除驱。
惨淡龙蛇坠,横流凤阙纡。
秦烽骄太白,□岳陨医无。
啄矢王孙尽,降旗将吏趋。
触庭惟舞象,升殿有鸣狐。
谀莽攴何剧,逃嬴士不污。
当时忠烈辈,都被党人诛。
万死明臣节,偏安失霸图。
江深哀杜宇,川溢啸天吴。
云物钟陵改,濠梁石马孤。
旄头煇□虎,黔首望苍梧。
义士甘为盗,夷官半大儒。
河山留正气,隐逸致生刍。
水抱廉贞曲,林分布谷呼。
燕台数行泪,重复洒春芜。
【注释】
先帝:指唐玄宗,唐玄宗去世时,天下大乱。升遐:去世。海隅:海边,泛指各地。群公:指朝中重臣。握秉:执掌国政。多难:国家多灾。乏除:没有除掉。龙蛇:比喻朝廷。坠:倒下。横流:比喻混乱。凤阙:指皇宫。秦烽:指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时燃放的烽火。骄:傲慢。□岳:指李光弼。陨:坠落。医无:指李光弼。王孙:贵族的子弟,此处借代自己。啄矢:指被害者的冤魂。王孙尽:贵族的子弟都被害了。降旗:指李光弼的战旗,表示投降。将吏:指唐军将领。触庭:指在朝廷上。惟舞象:只有舞象,象征忠诚。舞:舞蹈。舞象:一种舞蹈动作。升殿:登上殿来。有鸣狐:有鸣狐,象征忠君。鸣狐:一种动物。
谀莽:阿谀逢迎。攴(pū):同“扑”,攻击。剧:严重。逃嬴:逃避赢氏,指逃避权贵。士不污:指士人不受其玷污。当时:指开元末年。党人诛:指受迫害而死。万死明臣节:指为维护国家的节操而不惜一死。偏安:指半壁江山,偏居一隅。失霸图:失去统一的霸业。
江深哀杜宇:指杜宇鸟在长江边哀叫,象征着对国家的忧虑与哀悼。川溢啸天吴:指长江泛滥,发出悲叹之声,象征国家的动乱不安。云物钟陵改:指天气多变,气候也发生了变化。钟陵:钟陵县,今湖南宜章县一带。濠梁:水边平地。石马:石雕马。濠梁石马孤:指石马孤独地立在那里,象征着国家的危难。旄头:星名。辉□虎:星名。旄头辉□虎,黔首望苍梧:旄头星明亮耀眼如虎,百姓盼望着能平定叛乱。旄头、□虎、苍梧都是古代传说中的星座,这里用它们来指代安史之乱。义士甘为盗:指那些愿意加入叛军的义士。夷官:贬职的官员。大儒:博学的儒者。河山:黄河和山川。留正气:保留国家的正气。隐逸:隐居不仕的人。致生刍:带来粮食。
水抱廉贞:像水一样环绕着廉洁坚贞的人。廉贞:清廉坚贞。林分布谷呼:树林里传来呼唤声。
燕台数行泪:在台上写下几行泪,燕台是唐玄宗的寝殿。重复洒春芜:春天的野草上洒满了泪水。
【赏析】
《吊吴忠节公墓感愤十六韵》,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全诗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不同人物命运的对比,抒发了对唐玄宗的怀念以及对安史之乱中忠臣良将的同情,表达了他忧国伤时的情怀。
此诗开篇即以“吊”字领起,表明作者要表达的是吊祭之意。然而吊祭的对象却是前唐玄宗皇帝,这就使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在作者心中,玄宗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对国家一片赤诚之心,始终不变。所以当他听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消息时,便立即派郭子仪领兵讨伐;当看到安禄山的军队已攻破潼关,逼近长安时,他就决定亲自率师亲征;当看到长安沦陷,唐王朝面临灭亡的严峻形势时,他又决定放弃成都,退守到四川。可以说,正是由于玄宗的这种“忧国忘身”的精神,才使得唐王朝能够转危为安,最终实现了“再造大唐”的辉煌业绩。但是,作者又认为,正是由于玄宗这种“忘身”的行为,才使得唐王朝走向了灭亡之路。这不禁使作者感到痛惜和惋惜。
于是,作者开始回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形象: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那时,天下大乱还没有出现,玄宗还能继续他的治国之道,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可是,一旦国家陷入战争,天下大乱,玄宗便变得无所作为,只顾享乐,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忘记了国家的利益,忘记了人民的疾苦,只知道寻欢作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因此,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玄宗却依然无动于衷,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一味地寻求个人的安逸快乐,致使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玄宗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完全是因为他的“忘身”。因为“忘身”,所以他不能为国家分忧解难,不能为百姓谋福祉,反而使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结局。
正因为这样,当国家面临危险时,作者就更加思念玄宗了。于是,他想到了吴忠节公墓,那里埋葬着玄宗的忠臣良将,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宁死不屈,最后都以身殉国,永远地长眠于地下。想到这里,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泪水盈眶。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吊吴忠节公墓感愤十六韵》。
这首诗的构思十分巧妙,它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前唐玄宗和后唐肃宗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兴衰更替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思想主张——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大事,积极投身社会改革,努力促进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