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扁舟至,茅堂破寂寥。
疏星低野树,残月上溪桥。
儿女添灯闹,花枝向客骄。
八门群鹊噪,中坐百壶消。
几席论文静,琴樽托兴遥。
河山怀旧友,车物想前朝。
往事真惩艾,含辛尚握椒。
真人无白水,苛政有青苗。
不寐听邻柝,空梁见斗杓。
田蚕照馀火,沙鹭带归桡。
老矣徒蒿目,安能更折腰。
朱华相折赠,何以报琼瑶。
【注释】
春日过丰溪留饮盛氏草堂不寐成十二韵:在春天里,我乘船来到丰溪边。
薄暮扁舟至,茅堂破寂寥。薄暮:傍晚时分。扁舟:小舟。
疏星低野树,残月上溪桥。疏星:稀疏的星星。
儿女添灯闹,花枝向客骄。儿女:男女孩子。灯:指蜡烛。
八门群鹊噪,中坐百壶消。八门:泛指城门。
几席论文静,琴樽托兴遥。几席:座位。
河山怀旧友,车物想前朝。河山:指家乡。
往事真惩艾,含辛尚握椒。惩艾:惩恶扬善。含辛:忍心忍受辛酸。
真人无白水,苛政有青苗。真人:正直的人。
不寐听邻柝,空梁见斗杓。不寐:睡不着觉。
田蚕照馀火,沙鹭带归桡。田蚕:蚕茧。
老矣徒蒿目,安能更折腰。蒿目:眼望着。
朱华相折赠,何以报琼瑶。朱华:红色花朵。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一〇八二)。诗人以清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幽雅清丽的自然风景图,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时政的忧虑之感。
首联“薄暮扁舟至,茅堂破寂寥。疏星低野树,残月上溪桥”,写暮色降临时诗人乘小船到丰溪边,见到破败寂静的茅堂和稀疏的星光,以及残月映照着溪桥的景致。这两句描写了诗人抵达丰溪边的所见所闻,为全诗定下了宁静、寂寞的基调。颔联“儿女添灯闹,花枝向客骄”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个气氛。诗人看到儿女们围着灯火嬉笑玩耍,而那些花枝也向客人炫耀着它们的美丽。这两句描绘了丰溪边孩子们的热闹景象和花儿们争艳的情态,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颈联“八门群鹊噪,中坐百壶消”,继续描写丰溪边的景象。诗人听到八座城门附近传来的喜鹊叫声,看到中座上的人们正在饮酒消忧。这里,诗人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丰溪边的繁华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热闹非凡的气氛。尾联“不寐听邻柝,空梁见斗杓”则是诗人在丰溪边夜不能寐时所听到的邻居敲更的声音和自己的思绪。诗人通过这些声音,联想到了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年岁已经老去,但却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情感表达得十分含蓄而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时政的忧虑之感。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