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已去石堂存,欲上峰头问了元。
木落天空无一字,寥寥海月印江痕。
【赏析】
题金山佛印禅居
宋·苏轼
山僧已去石堂存,欲上峰头问了元。
木落天空无一字,寥寥海月印江痕。
注释:
(1)石堂:僧人的住所。
(2)了:明了,明白。
(3)元:指佛印禅师,即雪窦禅师。
(4)木落:树叶凋落,指深秋。
译文:
山中和尚早已离去,石堂依然存在,我想登上峰头询问雪窦禅师。
深秋时节,树梢空空如也,天空中没有一个字。只有淡淡的月光映照在江面上,形成一条痕迹。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在公元1082年(元祐五年),由杭州至镇江金山寺游览时作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以及他对于禅宗思想的认同和追求。
首句“山僧已去石堂存”,写景抒情,以石堂为背景,描绘出一幅深秋景色。山中和尚早已离去,石堂依然存在,仿佛在说,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但这个地方却一直保留着他们的足迹和影响。这是诗人对雪窦禅师的怀念之情。
次句“欲上峰头问了元”,写登山的目的。诗人想要登上峰顶,去向雪窦禅师求教。这里的“问”字,既表示了诗人对于禅宗的探求,也体现了他对雪窦禅师的敬仰之心。
第三句“木落天空无一字”,写景抒情。深秋时节,树梢空空如也,天空中没有一个字。这是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在这里,诗人用“木落”一词来形容秋天的景象,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化。而“无一字”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思想的独特理解,即认为禅宗是一种超越文字和言语的境界。
最后一句“寥寥海月印江痕”,写景抒情。淡淡的月光映照在江面上,形成了一道痕迹。这里,诗人通过描绘月光照在江面上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于禅宗境界的感受和领悟。他认为禅宗就是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通过月光照在江面上的细微变化来体现出来的。
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一首赞美禅宗的诗歌,也是一首表达诗人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感悟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可以更好地欣赏他的诗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