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钟高枕起徘徊,无复鸡人彻曙催。
夜色未分河鼓直,晓寒将歇水仙开。
不烦典谒通怀刺,尚有馀灯照举杯。
写尽吟笺窗未白,烛花频坠兽垆灰。

己亥,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元旦,农历新年。

“早起”,指黎明时分就起床。“司晨邻鸡皆烹无一鸣者”,意思是说邻居的鸡都烹煮了,没有一只叫唤一声。这里用典,暗指当时社会动乱不安的局面。

“远钟高枕起徘徊”,意思是说在远方听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就起身徘徊。“远钟”是指远处寺庙里的钟声,“高枕”是形容自己悠闲自得的样子,“起徘徊”是说自己在听到钟声后,又坐了一会儿才起床。这里的“远钟”和“高枕”都是作者自己的感受,而“起徘徊”则反映了他的心情。

“无复鸡人彻曙催”,意思是说不再有那个负责报晓的人来催促我了。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那种被束缚的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里的“鸡人”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报晓,而“无复鸡人”则表示现在已经不再有人来催促自己了。

“夜色未分河鼓直,晓寒将歇水仙开”,意思是说夜色还没有完全散去,河鼓星已经高挂天空了;夜寒即将消散,水仙花也盛开了。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同时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不烦典谒通怀刺,尚有馀灯照举杯”,意思是说不用去麻烦那些官员的礼节,直接通过信函传达我的问候;还有剩余的灯光可以照见酒杯,让我能够举杯畅饮。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

“写尽吟笺窗未白,烛花频坠兽炉灰”,意思是说我已经把这首诗写完了,但是窗户还亮着白色的光芒;烛光摇曳不定,使得兽形的火炉里的灰烬不断地掉落下来。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创作时的专注和投入,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赏析:这首七律以己亥年元旦为题,通过描述作者早起时听到远处寺庙里的钟声,以及对过去那种被束缚的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一个文人墨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对夜色、晓寒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