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郊虎迹草根黄,鸷兽寻鲜酹泽梁。
得食声喧惊咋犬,啖馀饱罢饷贪狼。
风号御史埋轮道,月黑虞人较猎场。
应是取狸先物候,江南公子正无裳。
诗句原文:
秋郊虎迹草根黄,鸷兽寻鲜酹泽梁。
得食声喧惊咋犬,啖馀饱罢饷贪狼。
风号御史埋轮道,月黑虞人较猎场。
应是取狸先物候,江南公子正无裳。
注释解释:
- 秋郊:指秋天的郊外地区。
- 虎迹草根黄:描绘了秋季时草丛中老虎的足迹和草根变黄的景象。
- 鸷兽:凶猛的野兽。
- 寻鲜:寻找新鲜的食物。
- 酹(lèi):用酒或其他液体祭奠。
- 得食声喧惊咋犬:野兽觅食时发出的声音使惊动了周围的狗。
- 啖(dàn)馀:吃掉剩余的食物。
- 饱罢:吃饱后停止。
- 风号:声音如同刮风一样响亮。
- 御史:这里可能指的是负责监察的官员或御史大夫。
- 埋轮道:可能是在描述一个车轮下埋葬的场景,暗示着某种牺牲或牺牲行为。
- 虞人:管理狩猎的人,也可能指的是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吏。
- 物候:指自然现象的规律。
- 江南公子:泛指江南地区的贵族或富家子弟。
- 江郎:指代江南的男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秋天野外的画面,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诗中的“秋郊虎迹草根黄”与“鸷兽寻鲜酹泽梁”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秋季田野的景象,其中老虎的踪迹和草叶的黄落共同构成了这幅画的主要色调。紧接着,“得食声喧惊咋犬,啖馀饱罢饷贪狼”则描绘了野生动物为争夺食物而发出的声响和它们因吃饱后的满足状态。这种动态的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动物本能生存欲望的深刻理解。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更复杂的社会和政治主题。“风号御史埋轮道”中的“御史”可能指的是负责监察工作的官员,这里的“埋轮道”可能是指一种牺牲或是某种仪式的一部分。而“月黑虞人较猎场”则进一步揭示了一种紧张的政治氛围,虞人是古代负责狩猎的官员,这里可能隐喻着权力斗争或者是政治上的较量。最后,“应是取狸先物候,江南公子正无裳”一句,通过对比江南富家公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差异,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平等的批判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同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社会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