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抱耒事多违,生计萧条渐已微。
市肆相看屠豕侠,泥涂何耻饭牛肥。
木奴半亩供渔税,莱妇三餐共蕨薇。
已自抛书焚笔石,不烦国语辨非非。

【注释】

丁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元旦:农历正月初一。耒耜:农具。屠豕侠:杀猪的行家。泥涂:泥水,这里比喻污浊的社会。木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之相蜀也,於锦官城作土牛,使耕农知节候。”后因称耕牛为“木奴”,这里指耕牛。莱妇:菜地里的女子。莱蕨薇:一种野草,可以当饭食。焚笔石:即焚琴。晋陶潜《与子俨等疏》中说:“少时,多病,笃学,游鱼于藻、戏萍于波,以娱余年。”后来就用“焚笔砚”来表示辞官归隐。非(fēi)非:争辩是非。

【译文】

我读书做田事违心,生计萧条渐渐已经微薄。

市集上互相看着杀猪的屠夫,泥水里何耻耕牛肥。

家中种了半个亩地种木奴,菜地里面妇女三餐共蕨薇。

自己抛却书卷烧了笔砚台,不须用国语争辩是非非。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丁亥年正月初一日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凋敝和民生的艰辛。诗中作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首联“读书抱耒事多违,生计萧条渐已微”,诗人抱怨自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而只能去从事那些被世俗所不容的职业。这种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颔联“市肆相看屠豕侠,泥涂何耻饭牛肥”,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诗人看到市井之中的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杀猪卖肉,甚至有些人还以此为生。而对于那些辛苦耕耘却得不到回报的农民来说,他们的付出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这两句诗句揭示了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

颈联“木奴半亩供渔税,莱妇三餐共蕨薇”,则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尾联“已自抛书焚笔石,不烦国语辨非非”,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慨。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简单、朴素的道路。这种转变反映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深刻认识和领悟。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