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诗酒谁亡国,文士萧梁总厚颜。
燕雀烽烟秋渺莽,杜鹃归梦夜间关。
饥来扑枣还携妇,隐去无钱更买山。
已卜此生休未得,石壕村吏可容闲。
【注释】:
“风流诗酒”指文人雅士的放荡生活。亡国:国家灭亡。萧梁:南朝梁,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朝代,与北周对峙。总厚颜:总是厚着脸皮。燕雀:比喻小气的人,如小鸟般的小人。烽烟:古代边防用烟火传递军情,此处代指战争。秋渺莽:秋天景色萧条、荒凉。鹃(juān)归梦夜关:杜鹃鸟在夜间鸣叫,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而“夜关”则是夜晚的边关。饥来扑枣还携妇:饿了去打枣,还要带着老婆孩子一起。隐去无钱更买山:隐退时没钱再买山了。已卜此生休未得:已经决定不再做官了。石壕村吏可容闲:石壕村的官吏可以让我安心休息。
【赏析】:
《漫兴十首和郭半村舍人韵·其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作于大历元年(766)春。这首诗写诗人晚年的隐居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首联“风流诗酒谁亡国,文士萧梁总厚颜。”诗人首先提出一个疑问:是谁使国家灭亡的,是那些风流的诗酒之人,还是那些文士呢?诗人认为,文士总是厚着脸皮不顾国家的存亡。颔联“燕雀烽烟秋渺莽,杜鹃归梦夜间关。”诗人继续描绘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向往。燕雀在秋风中惊慌失措地飞翔,而自己的归梦则萦绕在夜晚的边关之中。尾联“饥来扑枣还携妇,隐去无钱更买山。”诗人描述了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生活状态,虽然饥饿难耐,但是还是要去打枣,还要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最后两句“已卜此生休未得,石壕村吏可容闲。”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决定不再做官,希望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
全诗通过对比诗人的隐居生活与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