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晴郊正郁芊,还携瓶水礼金仙。
僧厨馎饦犹寒食,佛鼎栴檀不禁烟。
柳色慈含慈竹雨,潮音风软杏花天。
斗鸡罥索浑闲事,米汁还堪对圣贤。
【注释】
(1)二月十九日:佛教称佛诞辰为“佛生日”,以二月十九日为最吉日。大士,即释迦牟尼,本为印度人名,后汉时译为汉名。降辰,即佛诞。此指二月十九日为释迦摩尼降生的日子。
(2)芳草晴郊正郁芊:芳草,青草。郁芊,茂盛繁盛的样子。
(3)瓶水礼金仙:瓶,瓶子。瓶中之水,即瓶供之水。供,奉献。金仙,指佛。
(4)僧厨:《清凉传》卷一载:“僧厨者,僧家所设也。”《法苑珠林·杂食部》卷三引《四分律》说:“僧厨,是诸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于寺中造作饮食之处。”馎𫏋,一种面食。寒食,古时候在清明前一天禁火吃冷食。
(5)旃檀:檀香木,亦泛指香木。《楞严经》卷二七:“旃檀为众香之王。”烟,即烟熏的香味。
(6)柳色慈含慈竹雨:柳色,柳条的颜色。慈,慈爱,这里比喻柳条的柔软和娇媚。竹雨,竹子上的细密的水珠,如雨点一样滴落。
(7)潮音风软杏花天:潮音,潮水之声。风软,风很柔和。杏花天,指春天的天气。
(8)斗鸡罥索浑闲事:斗鸡,斗鸡游戏,即鸡毛毽子游戏。罥索,长绳。浑闲事,全无关系的事。
(9)米汁还堪对圣贤:米汁,米浆,古代祭祀用的饮料。对,面对。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清明节的诗。作者从清明扫墓、祭祀、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入手,抒发了对先人的哀思之情,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清明节的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风俗和文化特色。
首句以“二月十九日”开篇,明确指出这一天是释迦摩尼降生的日子。接着,诗人以“芳草晴郊正郁芊”起兴,描绘了春日里郊外的景色。这里的“芳草”既指青草,又暗喻了生机勃勃的大地;“晴郊”则描绘了阳光明媚的天空;“正郁芊”则形容了草地的茂盛繁盛。整句诗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了一幅春日郊野的美景图,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基调。
第二句“还携瓶水礼金仙”则是诗人在祭拜祖先时的所见所感。这里的“瓶水”指的是供奉给祖先的鲜花和清水,象征着对祖先的敬仰之情;“礼金仙”则是指向佛祖致敬之意。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他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信仰的追求。
第三句“僧厨馎饦犹寒食”则是诗人在寺庙中的所见所闻。这里的“僧厨”指的是寺庙里的僧人厨房,而“馎饦”则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由于清明节正值寒食节期间,所以寺庙里的僧人会制作一些与节日相关的食品来供奉祖先。诗人在这里描述了自己所见的景象,表达了对宗教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僧侣们的敬意。
第四句“佛鼎栴檀不禁烟”则是诗人对寺庙内香烟缭绕景象的描绘。这里的“佛鼎”指的是佛教仪式中使用的鼎器,而“栴檀”则是一种香料木。香烟袅袅上升,弥漫在整个寺庙之中,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画面。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进一步展示了寺庙内部的宗教氛围以及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信仰。
第五至八句则是诗人在清明节期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其感受描述。其中,“柳色慈含慈竹雨”一句通过描写杨柳、竹子等自然景物的美丽形态以及它们带来的清新气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潮音风软杏花天”则描绘了春天时节的微风拂过杏花枝头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斗鸡游戏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娱乐和休闲活动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两句“斗鸡罥索浑闲事,米汁还堪对圣贤”则是诗人对于清明节期间的一些琐事的感慨。斗鸡游戏虽然看似无聊,但却是一种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好方式;而米汁则是一种祭祀活动中常用的饮料,象征着对先人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这两个细节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尊重之情。
这首诗整体上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对清明节习俗、风景以及人物活动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态度。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全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清明节的景象和活动,展示了当时社会风俗和文化特色,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