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角孤城淮水濆,登楼词客感从军。
沙横赤日低炎树,雨过黄河变夏云。
漂母古祠江漠漠,羁人长笛雁纷纷。
穷途意气空相激,摇落西风不可闻。
【注释】
- 画角:古乐器名。
- 濆:水涯,边沿。
- 登楼词客感从军:指作者登高远望,感叹自己不能随军抗敌。
- 横:纵横交错的样子。
- 炎树:炎热的树木。
- 漠漠:模糊不清的样子。
- 羁人:被流放的人。
- 摇落:凋零、衰落的意思。
- 穷途:处境困厄,进退两难。
【赏析】
此诗前二句写登城所见,后二句写登楼所感,全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句写登城所见之景:“画角孤城淮水濆,登楼词客感从军。”“画角”是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的号角声,这里借指边关的号角声。“淮水濆”,淮水之滨。“登楼词客感从军”,登城远眺之人,面对边陲,想到自己报国无门,只能作客异乡,不禁感慨万千,遂吟出这两句诗。
次句写登楼所见之景:“沙横赤日低炎树,雨过黄河变夏云。”这句写的是登楼远望的景象。“沙横”即沙岸横陈。“赤日”即烈日,形容太阳炽热。“炎树”即灼热的树木。“雨过”即雨止、天晴。“黄”指黄色,这里代指黄河。“变夏云”即云彩变化。“变夏云”一句,既点明时令,又暗寓时局的变化。诗人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眼前出现的是一片炎热的大地。他看到的是烈日当空,炙热逼人;看到是赤日炎炎,照射大地;看到的是赤日下灼烧着灼热的树木;看到是大雨过后,黄河之水变得像夏天那样炎热。这一切使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国家形势的变化。他感到,自己虽身居异地,但心系中原,忧心国事。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两句诗。
第三四句写登楼所感。这两句紧承前两句,写登城所见之景象。
“漂母古祠江漠漠,羁人长笛雁纷纷”。“漂母”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寡妇节妇漂母。她曾给韩信寄食。韩王欲烹杀她,漂母为其求情说:“大王若能赦免韩信,则我愿为他做洗衣做饭的事。”韩王听从了漂母的劝告。后来韩信为齐王,封漂母为“营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江上烟波渺茫,飘渺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江边的芦苇丛中,一群群大雁在鸣啭着清脆悦耳的音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这里以江上芦苇中的大雁自比,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的悲凉之感。这两句与前两句相照应。
末两句写登楼所感之意:“穷途意气空相激,摇落西风不可闻。”“穷途”意为穷困潦倒。“意气”指精神气概。“相激”指互相激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满怀壮志豪情地站在楼上,然而四周萧条冷落,无人理睬,只能白白地相互鼓舞一番,而这种悲苦凄凉的气氛,连西风也吹不动。诗人以秋风为喻,写出了自己身处逆境,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壮志难酬的悲凉心情。
这首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尾两联对仗工整,用典贴切,意境开阔,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