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桃园野岸西,荒原石马草萋萋。
长河不识三分恨,山鸟空劳镇日啼。
谢豹只知怀蜀帝,铜驼何处问漳堤。
独留一片淮阴月,偏照黄流浊水泥。
【注释】
1.舟经桃源谒先主祠:经过桃源(即桃花源,在今湖南桃江县西南)游览拜访诸葛亮(即先主)的祠堂。
2.古庙桃园野岸西:古老的庙宇座落在桃花源旁的原野上。
3.荒原石马草萋萋:荒野中石马长满了荒草。
4.长河不识三分恨:大河(指长江)无法理解三国鼎立时的“三分”之恨。
5.山鸟空劳镇日啼:山中的鸟儿也徒劳地叫个不停。
6.谢豹只知怀蜀帝:谢尚只知道怀念刘备。
7.铜驼何处问漳堤?:铜驼在哪里呢?漳水边有一座桥叫邺堤。
8.独留一片淮阴月:独自留下一片淮阴月影。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9.偏照黄流浊水泥:月亮偏照着黄浑浊的水土。
【赏析】
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诗人王之道任荆门军节度判官。荆门是古代楚国的北境,位于现在的湖北宜都县境内,与荆州相邻。这首诗描写作者游览了荆州附近的桃花源和邺城后,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感慨。
第一联:“古庙桃源野岸西,荒原石马草萋萋。”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古庙、桃源、荒原和石马等景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祥和的氛围。然而,这种宁静被第三联打破。
第二联:“长河不识三分恨,山鸟空劳镇日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的遗憾之情。他认为大河(指长江)无法理解三国鼎立时的“三分”之恨,就像山中的鸟儿徒劳地叫个不停一样无济于事。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
第三联:“谢豹只知怀蜀帝,铜驼何处问漳堤?”这句诗讽刺了一些人只会怀念刘备却不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他们把铜驼当作自己的象征,但究竟铜驼在哪里呢?这里的“何”字,既表示疑问,又带有讥讽的语气。
第四联:“独留一片淮阴月,偏照黄流浊水泥。”最后一句是诗人的自喻,表达了他只能以一己之力来承担历史责任的心情。他独自留下一片淮阴的月亮,偏照着黄浑浊的水土,象征着他孤独、无助而又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壮和无奈。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和比喻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