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在昔本荆蛮,被发于今且入山。
头责自甘形瓠落,颠毛何啻鬓阑珊。
悲歌怒立冲冠后,布帽飘零渡海还。
好挈皋桥椎结妇,五噫把臂出吴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绘了一个人从古至今的形象变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惊闻文身在昔本荆蛮,被发于今且入山。
注释:听说古代的文身文化源自荆楚之地(荆蛮),现在这种习俗已经逐渐消失,甚至人们开始剃光头发,归隐山林。
赏析:诗的开头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风俗习惯,展现了一种时间流转、文化变迁的景象。头责自甘形瓠落,颠毛何啻鬓阑珊。
注释:他宁愿选择秃顶,也不愿意保持满头的毛发。他的白发比从前的鬓角还要稀疏。
赏析:这里描述了这个人对自己形象的一种执着,宁愿放弃满头的头发,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外貌,表现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悲歌怒立冲冠后,布帽飘零渡海还。
注释:他悲愤地歌唱着,怒气冲冲地站立,仿佛要冲破帽子的束缚。他穿着破旧的帽子,漂泊不定地渡过大海回到了故乡。
赏析:这里描绘了这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他在经历波折后回到故乡的情景,充满了悲壮和辛酸。好挈皋桥椎结妇,五噫把臂出吴关。
注释:他喜欢挽起皋桥(地名)的长发(椎结),用五噫之歌(一种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赏析:诗的结尾通过这个行为表达了这个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他挽起长发,用诗歌抒发情感,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