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棹临烟水,衡门对晚晴。
饭牛霜正下,舂杵月初生。
伏腊丛祠古,耕桑土谷平。
犹看灯隙里,永夜有机声。
【注释】
倚棹临烟水:靠在船桨上,面对着烟雾迷蒙的江面。倚:凭靠、倚靠。棹:船桨。
衡门对晚晴:衡门是指横木做门框的门。晚晴:晚晴,即傍晚晴朗的天空。
饭牛霜正下:指天刚亮的时候,农民们正在给牛喂草,霜花刚刚凝结。
舂杵月初生:指农历每月初一,太阳刚刚升起时,人们用春米用的杵开始舂捣谷物,月亮还未升起,所以月色朦胧。一说指农历每月初一,月亮还没有升到中天,太阳刚升起时,人们开始用春米用的杵舂打谷物,此时月光还未升起。
伏腊丛祠古:指每年伏日和腊八节祭祀祖先的场所都是古老的地方。伏日,是夏季的三伏天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伏腊”就是这两个节日。丛祠,即聚集一起的祠堂。
耕桑土谷平:指春天耕种庄稼时,土地已经变得平坦肥沃。
灯隙里:指元宵节夜晚燃点灯火照看牛马家禽的间隙里。灯是元宵节晚上燃点的彩灯,隙里即空隙之中。
永夜有机声:指在寂静的夜晚,有动物活动的声音。机,即机杼声,泛指织布机的响声。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时诗人任泗州判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乡村田园生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首联“倚棹临烟水,衡门对晚晴。”写诗人在船上倚靠船桨,面对烟波浩渺,江边小村宁静祥和的景象。“倚棹”是手撑船舷的意思,“临烟水”则表现出诗人站在江边的船上遥望远处的景象。“横木为门”的“衡门”是古代农家住宅的常见形式,此处用以形容诗人居住的环境。“晚晴”则是指夕阳西下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整句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观图。
颔联“饭牛霜正下,舂杵月初生。”写诗人看到农民们在早晨给牛喂食时,霜花已经凝结在田野间。“饭牛”是指喂养耕牛,“霜正下”则表明此时是霜降时节。“舂杵”则是古人用来捣米的工具,“月初生”则表示月亮还未升起。整句诗通过描写农民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宁静美好。
颈联“伏腊丛祠古,耕桑土谷平。”写诗人观察到每年的伏日和腊八节,那些古老且聚集在一起的祠堂里总是人头攒动,而农田里的土壤也变得十分平坦,预示着丰收的到来。“伏腊”指的是每年伏日和腊八节两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丛祠”则是指那些聚集在一起的祠堂。“耕桑”则是指农田中的耕作活动,“土谷平”则意味着土地已经变得肥沃平坦。整句诗通过描写农民们祭祖和耕作的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热闹和丰收的喜悦。
尾联“犹看灯隙里,永夜有机声。”写诗人在元宵节夜晚燃点灯火照看牛马家禽的间隙里,听到有动物活动的声音。“灯隙”,即元宵节夜晚燃点灯火照看牛马家禽的间隙里,“永夜”则是指整个夜晚。“有机声”则是指动物活动的声音。整句诗通过描写元宵节夜晚的活动情景,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热闹和和谐。
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乡村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