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深灯火,书声静掩关。
月中人易笑,竹下坐宜闲。
曲巷同幽壑,秋情在远山。
不教苔积寸,游屐未应还。

【注释】

夜坐十首其四:指杜甫在夔州的住所,有“秋月当轩照白毡,长绳拂地珠帘卷”句。深灯火:指室内的灯火通明。书声静掩关:指室内读书的声音很安静。

人易笑:指夜晚月光明亮,易于被外界觉察到,容易引发人的警觉,因此容易发笑。

竹下坐宜闲:指在竹林下坐着很舒服,可以放松身心。

曲巷同幽壑:指曲径通幽,与幽暗的山谷相似。幽壑:指深邃而阴暗的地方。

秋情在远山:指秋天的景色出现在远处的山上。

不教苔积寸:意为不让岁月的侵蚀使地面长出一毫米厚的苔藓。不教,即不允许,禁止。苔,指苔藓。

游屐未应还:意为游历的足迹还没有回来。屐,指木制的鞋。

赏析:

《夜坐》是杜甫于公元765年(唐肃宗上元二年)秋,在夔州所作。此诗描写了诗人在秋夜独坐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孤寂无聊的生活状态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景为主,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思乡怀人的情感。

首联“著述深灯火,书声静掩关”,描绘了诗人在深灯下专心致志地读书,声音轻轻掩上书房门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颔联“月中人易笑,竹下坐宜闲”,描绘了夜晚月光明亮,易于被外界觉察到,容易引发人的警觉,因此容易发笑;在竹林下坐着很舒服,可以放松身心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颈联“曲巷同幽壑,秋情在远山”,描绘了曲折的小路上与深远的山谷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尾联“不教苔积寸,游屐未应还”,意味着不让岁月的侵蚀使地面长出一毫米厚的苔藓,表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希望早日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独坐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思乡怀人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