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人早峨金豸冠,致身事主遭时艰。
边人内犯烽烟起,从征一去不复还。
伟矣闺中未亡人,固穷志节金石坚。
孤灯寒幌矢靡他,柏舟再续三百篇。
劬劬夙夜抚遗孤,箕裘旧业期有传。
中丞位望光前烈,几经断织丸熊连。
镜鸾孤飞四十年,官原宿草迷寒烟。
归去九泉重执手,此生端不负所天。
呜呼,夫死国兮妇死夫,忠贞两全谁与俱。
铭章昭垂千百载,燕许大笔春秋书。

【注释】

①良人:丈夫。峨(é):戴着。金豸冠:古代官吏的帽子。致身事主:为君主效力,报效国家。遭时艰:遭逢时运艰难。边人:边境之人。内犯:进犯。烽烟起:战争烽火四起。从征:随军出征。一去不复还:一去不归。伟矣:伟大啊!闺中:指妻子在家。未亡人:没有死的妇人。固穷志节:坚持穷困的志向和节操。金石坚:像金石一样坚定。矢靡他:决心不再有二心。柏舟:柏木做的船。再续三百篇:再续《诗经》的篇章。孤灯寒幌:一盏孤灯,寒冷的门帘。矢靡他:发誓不再有二心。箕裘(jī qiú):指继承父业。箕是簸箕,裘是皮衣,泛指继承家业。期有传:希望有人继承。中丞:官名,指监察御史。光前烈:光大祖先的功德。几经断织丸熊连:经过多次断绝织机上的丝线和杀死熊的考验。断织、杀熊,皆喻指忠臣之难。镜鸾:比喻贤妻。鸾,凤凰一类的神鸟,这里借指贤妻。四十年:四十多年。官原宿草迷寒烟:官府原野长满了荒草,烟雾迷茫。官原,旧县治。宿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迷,模糊不清。九泉:死人埋葬的地方。重执手:再一次握手。此生:这一生。端不负所天:完全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负,报答;所天,指父母亲。《诗经》:《诗经》是一部上古歌谣的总集,相传为孔子编订而成,其中有许多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对后世影响很大。燕许大笔春秋书: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厥写《晏子春秋》。燕、许,地名,在今河南省。大笔,指大手笔,形容文辞雄健有力。春秋,指春秋时代。燕许,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这里指春秋时代,也可引申为春秋大义。大笔春秋书,即用大手笔写成的《晏子春秋》。

【赏析】

这首诗通过赞颂张都宪的妻子姚节妇的忠贞不渝,表现了她与夫婿张都宪共同承担国家危难、忠于君国的情感。全诗结构严谨,感情深沉,语言流畅,意境高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

诗歌以“挽张都宪敷华母姚节妇”开篇,点明主题。张都宪,即张巡,唐代著名的边塞将领,曾因战功被封为都御史。他的妻子名叫敷华,即姚节妇,是一位贤德的妻子。诗人在此开篇,既交代了事件的主人公和背景,也为后面的叙述铺垫了基调。

诗歌通过描绘姚节妇的丈夫张都宪的形象,展现了其忠诚勇敢的品质。在国家危难之际,张都宪毅然投身战场,誓死保卫国家;而在战争中,他的家人则遭受了极大的苦难。诗中写道:“边人内犯烽烟起,从征一去不复还。”这句话表达了张都宪为国家而战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家庭悲剧。

诗歌转向对姚节妇的描述。她在家中独自支撑着整个家庭,面对着丈夫的离去,她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仰和原则。诗中写道:“孤灯寒幌矢靡他,柏舟再续三百篇。”在这里,诗人通过“孤灯寒幌”和“柏舟再续三百篇”等意象,描绘出了姚节妇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和执着信念。同时,“柏舟再续三百篇”一句也隐喻了姚节妇对忠贞爱情的坚守和承诺,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厚谊。

诗歌转向对姚节妇家庭生活的描写。诗中写道:“劬劬夙夜抚遗孤,箕裘旧业期有传。”在这里,诗人通过“劬劬夙夜”和“箕裘旧业”等意象,描绘出了姚节妇在抚养子女、传承家族事业方面的辛勤付出和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和对后代的教育期望。

诗歌还通过对姚节妇情感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她的坚强和乐观。诗中写道:“归去九泉重执手,此生端不负所天。”在这里,诗人通过“归去九泉”和“此生端不负所天”等意象,表达了姚节妇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诗歌以“鸣呼,夫死国兮妇死夫,忠贞两全谁与俱。”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夫妻忠贞不渝的主题。这里的“呜呼”,是对姚节妇的赞美和敬意;“夫死国兮妇死夫”,则是对夫妻忠诚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赞扬;而“忠贞两全谁与俱”,则是对忠贞精神的赞美和呼唤。

这首诗通过赞颂张都宪的妻子姚节妇的忠贞不渝,不仅展示了她与夫婿张都宪共同承担国家危难、忠于君国的精神风貌,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