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于兮后有杨,须眉男子两堂堂。
全忠自古难全孝,何况家亡与国亡。

【注释】:

读于忠悯杨椒山两公行录不觉拍案 读了于忠和杨继盛的事迹,不禁拍案而起,感慨万分。于忠和杨继盛是两位忠诚正直的大臣,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奋斗。

前有于兮后有杨,须眉男子两堂堂。

前面有于忠(忠字原为“直”误)后面有杨继盛,两个堂堂的男子汉。这两句诗赞扬了于忠与杨继盛两位大臣的英勇和坚定。他们面对强权和腐败势力毫不畏惧,勇于斗争,展现了男儿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全忠自古难全孝,何况家亡与国亡。

历史上的奸臣们往往难以做到真正的孝顺,更何况是在国家遭受灭亡之时。这两句诗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是忠臣也难以做到真正地孝顺,更别提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这是因为忠臣的责任在于维护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情。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因为国家的灭亡会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赏析】:

这首诗以赞美两位忠诚正直大臣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精神。首句“读于忠悯杨椒山两公行录不觉拍案”,表达了诗人在阅读于忠和杨继盛事迹时所感受到的震撼和感动之情。他为两位大臣的英勇和坚定所折服,不禁拍案而起,感慨万分。这种情感源于对这两位大臣高尚品质和伟大事业的敬仰。

诗人以“前有于兮后有杨,须眉男子两堂堂。”两句诗句进一步赞美了于忠和杨继盛两位大臣的形象。他们都是堂堂的男子汉,面对强权和腐败势力毫不畏惧,勇于斗争。这种英勇和坚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两句“全忠自古难全孝,何况家亡与国亡。”则是诗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两位大臣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忠臣也难以做到真正地孝顺,更别提在国家遭受灭亡之际。这是因为忠臣的责任在于维护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情。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因为国家的灭亡会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这首诗通过赞美两位忠诚正直大臣的形象和事迹,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精神,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它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和反思,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启示和警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