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蛮滩上逆春雷,不数瞿塘滟滪堆。
水似瑶阶千折上,舟如怒马侧盘来。
歌翻白雪流笙管,风引飞涛入酒杯。
笑向湘江相借问,年年东去几时回。
诗句译文:乌蛮滩上的春雷轰鸣,那瞿塘峡的滟滪堆怎能与之相比。 江水仿佛瑶台玉阶般曲折,舟船如怒马在波中盘旋。 歌声高唱白雪般清冷的乐章,风引涛声入杯中与酒同醉。 向湘江一问,又是一年东去,何时才能再回?
赏析:
诗歌原文:
乌蛮滩上逆春雷,不数瞿塘滟滪堆。
水似瑶阶千折上,舟如怒马侧盘来。
歌翻白雪流笙管,风引飞涛入酒杯。
笑向湘江相借问,年年东去几时回。诗意解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首句“乌蛮滩上逆春雷”,以“逆春雷”形象地描绘了乌蛮滩上春天雷声滚滚的景象,给人以震撼和活力的感受。接着通过对比“瞿塘滟滪堆”和“乌蛮滩”,突出了乌蛮滩的险峻和壮丽。
- 人文活动描写:第二句“水似瑶阶千折上”,形容江水曲折如瑶台玉阶,增加了景色的美感。第三句“舟如怒马侧盘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船只在波涛中的动态美,如同怒马在波峰中盘旋。
- 声音与氛围营造:“歌翻白雪流笙管”中,歌声与雪的清冷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风引飞涛入酒杯”则通过声音与触觉的双重刺激,增强了场景的动态感和生动性。
- 人物互动:“笑向湘江相借问”,诗人似乎在向湘江借问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的回忆。
- 情感表达: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既有对乌蛮滩险峻之美的赞美,也有对时间易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观的意象,如“乌蛮滩”、“瞿塘峡”、“滟滪堆”、“瑶阶”等,通过这些具象的描绘,展现了乌蛮滩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特色。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白雪”、“笙管”、“飞涛”等抽象意象,使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 语言风格:全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符合律诗的规范。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同时,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
- 情感表达: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 历史背景:
- 地理位置:乌蛮滩位于今天的四川资中县境内,是一个著名的险恶河流地段,历史上常有船只在此失事。瞿塘峡则是长江三峡之一,以其险峻著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 文人墨客: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作品。张家玉作为当时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既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文化意义:
- 地理标志:乌蛮滩和瞿塘峡等地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存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和游玩的好去处,也成为了研究古代地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 文学价值:张家玉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高度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张家玉的《乌蛮滩》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七言律诗,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