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遗忠尚有祠,重来客泪洒荒碑。
长城借得先生在,肯致中原苦乱离。
【注释】
谒:探望,凭吊。袁自如:指东汉末年的名将、文学家袁术的儿子——袁遗,字子瑜。司马:指曹操。遗忠:指曹操的忠心。尚有祠:还有祠堂。重来:再次来到。客泪洒荒碑:指在曹操墓前凭吊的人,流下了眼泪。长城:指曹操。借得:得到。致:招致。中原苦乱离:指导致中原战乱的元凶是曹操。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怀今之作。作者凭吊的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他为官正直而刚毅,能征善战,曾平定黄巾起义,为统一北方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在后来统治过程中,却因猜忌和残忍,导致了民不聊生的黑暗局面,最终落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下场。
诗人首先点出题意,“谒大司马袁自如先生遗祠”,说明诗人此次前来,是专程来凭吊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袁遗,并瞻仰其遗祠。这里“谒”就是凭吊的意思。接着,诗人以悲壮苍凉的笔墨描写了凭吊的情形。“司马遗忠尚有祠”。这两句是说,曹操的忠心耿耿,至今还被人们怀念。诗人来到曹操的墓前,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潸然而下。
诗的第三句,笔锋一转,由凭吊转入议论。“重来客泪洒荒碑。”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再次来到这里,心中充满了感慨,流下了眼泪。“荒碑”是指曹操墓前的石碑。“肯致中原苦乱离?”意思是说,我难道会促成中原战乱的局面吗?这里,诗人运用反诘句式,表达了对曹操的强烈谴责。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对前一句的回应与补充。诗人说,我是不会促成中原战乱的局面的。因为曹操虽然有错,但毕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如果曹操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中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乱了。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