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墙坏壁人夜号,比邻处处通波涛。
明灯执伞待天曙,片云浮来声益号。
富家或能饱鸡黍,嗟嗟奈此贫儿曹。
拽椽为薪曲为粥,斗粟千钱肯相鬻。
【注释】
崩墙坏壁人夜号,比邻处处通波涛:指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崩墙坏壁,比喻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明灯执伞待天曙,片云浮来声益号:指黎明时分,人们点亮灯火,拿着伞等待天光大亮。
富家或能饱鸡黍,嗟嗟奈此贫儿曹:富人也许能够吃饱饭,但是贫穷的人们却只能吃糠。
拽椽为薪曲为粥,斗粟千钱肯相鬻:用椽子当柴火,曲当食物,用斗量卖粮食,即使是千钱(一千文铜钱)也不卖给穷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战乱年代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对和平安宁的期望。
首句“崩墙坏壁人夜号”,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破坏。墙壁倒塌,瓦砾纷飞,人们在夜晚哀嚎,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第二句“比邻处处通波涛”,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的严重程度。无论是邻居还是远方,都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氛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第三句“明灯执伞待天曙”则描绘了人们在黎明时分点亮灯火,手持伞等待天光大亮的情景。这象征着希望和期待,尽管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但人们仍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
接下来四句“富家或能饱鸡黍”,“嗟嗟奈此贫儿曹”,则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虽然有些富人能够吃饱饭,但大多数穷人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只能吃糠。这种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最后一句“拽椽为薪曲为粥,斗粟千钱肯相鬻”,则描绘了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他们用破椽子当柴火,把曲当食物,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这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贫困状况。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人民的困苦生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问题,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的描写手法细腻生动,语言简练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