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镇迎恩介胄雄,赭袍遥映塞云红。
武臣敌忾馀虓虎,圣主忧时起卧龙。
天上使星临阃外,斗间紫气照关中。
长城万里今增重,不数平淮一线功。
【注释】
列镇:指分守各地的重镇。迎恩:接受皇帝赏赐恩泽之意。介胄雄:盔甲威猛,英武。赭袍:朱红色的官服。遥映:远远映照。塞云红:塞外的天空被染成了红色。武臣:武将。敌忾:共同仇视敌人。馀虓虎:留下勇猛如虎的精神。圣主:圣明的君主。忧时:为国担忧。起卧龙:像卧龙诸葛亮一样,有远见卓识,能兴国安邦。天上使星:天上的使者。临阃(kǎn)外:来到边境。斗间紫气:北斗七星之间有紫色的祥云。关中:关中地区,指陕西一带。长城:指边防要塞。万里:一万里,这里泛指很远。今增重:如今增添了重量。不数平淮一线功:不比平定淮河一条线功劳小。
【赏析】
《赠行边使》,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出征将士的英姿,表达了对国家安危所系者的殷切期望。全诗气势豪迈,感情深沉,意境开阔,语言精炼,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佳作。
首联写出征将士的威武雄壮。“列镇”二句,先点出地点——边疆,再写出时间——出征前,接着就写将士们威武雄壮的形象。“列镇”,即分守各地,意谓各守一方,保卫疆土。“迎恩”,接受皇帝赏赐恩泽的意思,“介胄雄”三字,便点明了他们身上穿戴的是盔甲,威猛、威武之相毕露无遗。“赭袍”是古代士人的衣色,这里指将领们的朱红甲胄,与塞外蓝天相接,形成一幅鲜明的图画。
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战士的精神面貌。“武臣敌忾”二句,写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超与父操共举义兵,先登瓦棺直上,所向无敌。”这里的“馀虓虎”,就是借指这种勇猛的精神。“圣主忧时”二句,写战士为国家担忧的心情。诸葛亮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的美誉,诗人在这里是以诸葛亮自比,希望出征将士在战场上能象诸葛亮一样,为国家操心,为国家着想。“忧时”二字,表明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应当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不能让战争损害国家的前途。
颈联两句是说出征将士在战斗中的英勇行为。“天上使星”一句,化用了李贺的诗句,意谓出征将士像天上的使者一样,来到边疆,为国效力。“临阃外”句是说他们在边境上奋勇杀敌。“斗间紫气”一句,化用《晋书·天文志》的“斗间紫气”故事,言北斗七星之间有紫色的祥云,象征着出征将士将为国家立功。
尾联二句写将士们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长城万里今增重”,“今增重”三字,既说明国土的广阔辽阔,又说明将士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很大。“不数平淮一线功”,这是说这次出征与平定淮河的战争相比,意义并不逊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在公元75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所作。当时,安史叛军入侵中原,诗人从长安出发,到凤翔节度使哥舒翰处担任掌书记。公元759年(天宝八年),他奉命出塞讨伐吐蕃,此诗即是这一时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