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恩谴出銮坡,辞却襄王到汨罗。
渔父不知忧国恨,相逢但和濯缨歌。
【注释】
- 恩谴:被贬谪。
- 銮坡:皇宫中的花园。
- 襄王:楚怀王。屈原曾为楚怀王的大夫,因直言进谏,遭嫉妒,被诬陷为“欺君罔上”而被流放,此诗写他辞别楚怀王到汨罗江自沉的事。
- 濯缨:古人把帽子放在水里清洗头发,这里指洗耳恭听。
- 忧国恨:忧虑国事,有国家民族之恨。
- 渔父:在江边打鱼的老翁。《论语》:“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后因以“渔父”称隐居不仕、与世无争的隐士。
- 相逢:相遇。
【译文】
自从我被贬谪出宫,就离开皇宫来到御园游玩。
辞别楚王,到了汨罗江边,我悲痛地投河自尽。
渔父却不知道我的忧愁和国家的仇恨,我们只是相逢,互相唱起《沧浪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这首诗中,借对屈原的追悼,抒发了自己政治失意后的愤懑不平之气。全诗情感激越,意境苍茫,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挽词。
首联直承“被贬”句。诗人被贬谪出京,离开宫廷,游览御园。这一举动正说明诗人心中郁结难舒的怨愤之情,因此,这两句诗一开头,便将诗人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诗人之所以要游览御园,是因为他想借此排遣胸中的积闷,然而结果如何呢?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辞却”二字,暗示自己内心的苦闷。“辞却襄王”一句是说:“我辞别了楚王。”楚王即楚怀王,因为诗人曾为楚怀王的大臣,因而称楚王。这句诗的意思是:屈原离开了朝廷,来到了江湖之间,去寻求一种清静的生活。“辞却”一词,表明了屈原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他辞别楚王,并不是因为对君王的依恋不舍,而是要去面对现实,去忍受精神上的极大痛苦。这种痛苦,是任何一位正直的忠臣都会感受到的。
“到汨罗”两句,是对“辞却”的解释。从字面上看,似乎诗人是在说:我辞别了楚王之后,便来到了汨罗江。实际上,这里的汨罗江是指楚国的故都——郢城(今湖北江陵)。屈原离开郢城后,一直漂泊到汨罗江畔,才感到精神上得到解脱。而当他知道郢都被秦军攻下之后,就绝望地投江自尽了。“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这正是屈原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悲”字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既表现了诗人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又表现了他在国家危亡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第三联是全诗的重点。“不知忧国恨”。屈原在《离骚》里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思是说:我深深地叹息,为人民的苦难而流泪,为人民的不幸命运而哀伤。屈原的这种思想感情是很深广的,它不仅仅包括对自己国家的忧虑,也包括对整个人类的忧虑。因此,“知忧国恨”,并不是指他只知道关心国家的事情;“知忧国恨”也并不仅仅是指他只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在这里,“忧国恨”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诗人用“不知”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大事的无知和无能为力,同时也表示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相逢”,就是相见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相逢”与“但”连在一起就是:我们两人虽然相逢,但是彼此并不相知。“相逢”是偶然的,而“但”字则是无可奈何的语气。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渔父之间的交往,以及他对渔父态度的感受。诗人与渔父的交往,表面上似乎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交往,其实他们的思想基础和生活道路却大不相同。诗人与渔父的交往是短暂的,也是偶然的。他们之间的交往,只是由于彼此都身处江湖,相互之间都有一种共同的感慨罢了。
第四联是全诗的最后一层意思。“濯缨”,本义是洗帽上的缨络,后来多用来比喻保持高洁的节操。屈原在《渔父》里写道:“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意思是说:整个时代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着清洁;大家都沉迷于世俗的生活,只有我清醒地认识世界。这里所写的“濯缨”,就是指保持高洁的节操。屈原的这种思想是高尚的,但它又是不符合现实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屈原是不可能做到“濯缨”的。因此,这两句诗既是屈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渔父态度的评价。屈原在这首诗里所说的这些思想感情,是与他的政治理想分不开的。屈原在政治上是失败者,但在思想上却是一个胜利者。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