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栖隐构来青,门外诸山俨画屏。
白日长悬徐稚榻,清风如造子云亭。
松杉雨后云连壑,杨柳春前水满汀。
只恐鹤书天上至,草堂从此负山灵。

【注释】

若人:诗人自指。文玉侄:作者的侄子。青亭:山中别墅名,在今湖南衡阳县西南二十里石鼓山南。

栖隐:隐居。构(zhu 结构):建造。来青:即“来青亭”,位于湖南衡阳市石鼓山。诸山俨画屏:群山宛如屏风一般。俨:同“俨”。徐稚榻:晋代著名清静之士徐孺子,曾居南昌,故称“徐稚榻”。

清风如造子云亭:清风如同造访子云亭一样清新。

松杉(sōng shān )雨后云连壑(hè):雨水过后,松杉林和云气相接。壑:山谷。

杨柳春前水满汀(tīng):杨柳枝头,春天来临之前,河水漫过小洲。汀:水边的平台。

鹤书天上至:鹤传书,是传说中神仙传递信息的方式。

草堂从此负山灵:草堂(杜甫晚年所居之屋舍),从此负着山中灵气。负:背负、担负。

【赏析】

《送文玉侄来青亭》为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杜甫流寓湘西时所作。当时作者在湘西耒阳与衡阳之间,建有草堂于石鼓山之侧。此诗写于公元768年(大历三年)春天。文玉侄来青亭,当为应诏而作的送别之作,但通篇无一离别之词,而以写景见胜,寄寓了作者对文玉侄的殷望之情以及对自己流寓湘西生活的感慨。

首联先点明送别的地点——青亭。青亭在湖南衡阳县西南二十里的石鼓山南,为唐宋以来著名的山水胜地,杜甫曾有《题青玉峡》《过长沙》等诗描写过青亭景色。“若人”句,是化用王维诗:“君到青玉峡,人家依绿萝。”又《送从弟砯之晋》云:“若人游碧落,此地接青山。”两句意谓:有人在此山中隐居。“门外诸山俨画屏”,意思是说山外诸山宛如一幅幅精致的屏风。这里既赞美了青亭四周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颔联写青亭周围的环境:日高照,徐孺子曾住在这里;清风习习,仿佛子云亭前来相访。徐孺子东汉隐士,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因避汉光武帝刘秀讳,改名元直,又称徐元直或徐君房。他常居南昌城西箕山之下,后人便将南昌城南的一座山命名为“孺子山”。子云亭,相传为子云所建。子云即西汉文学家扬雄(字子云)。扬雄曾为骑都尉,后弃官隐居,筑室于成都北邙山下,自称蜀郡新都人,世称蜀中先生。他常居于郫筒江畔的杨子桥上,后人便称杨子桥为子云桥。

颈联进一步描绘青亭周围的景物:雨后松杉翠色更浓,云雾缭绕似与山峰相连;春风拂面,小溪流水潺潺。“杨柳”二句,写春前溪流涨溢,满过小洲。

尾联想象文玉侄日后归隐青亭时的情形:只怕仙鹤传书飞临,青亭从此背负着山野的灵气。“只恐”两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若人”句的回应,又由眼前之景生发想象,表达对文玉侄归隐后的祝愿。

此诗全篇写景,却能将景物人格化,使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态,富有情趣。诗中“若人”、“白日”、“清风”、“松杉”、“杨柳”、“鹤”等关键词语均暗含典故和寓意,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