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谷里自容身,此老当年亦识真。
白眼那堪常对客,青山终是不生尘。
微风入树琴清耳,积石明泉玉可人。
都付东崖长作主,多应借我往来频。
【注释】
茂松清泉图:画名。潘东崖,指画家潘希白。潘希白善画松树、清泉等景物,其画松树,用笔劲健,苍古有力,有《松溪渔隐图》,又作《松石兰竹图》。
逍遥谷:指晋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隐居于庐山的东林寺,自号东篱(或东园)。后人多以“逍遥谷”来泛指隐士的居处。
识真:懂得真理。
此老:此指陶渊明。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官至江州祭酒,但因与王导不和,被贬为彭泽令。后来辞官归隐,在庐山东林寺结庐而居,自号“东篱”,并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诗歌。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白眼那堪常对客:形容陶渊明高洁傲岸的性格和不随波逐流的气节。陶渊明曾说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表达了他宁愿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去迎合他人。他经常独自面对客人,不卑不亢,不苟言笑。
青山终是不生尘:形容陶渊明所居住的山中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没有污染。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过这样的山水景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此中有真意”就是形容他所居住的地方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没有污染。
微风入树琴清耳:形容微风吹过松树的声音清脆悦耳,宛如琴音一般。这里比喻了陶渊明的生活环境宁静舒适,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积石明泉玉可人:形容积石山上的泉水清澈透明,如同美玉一般珍贵。这里的“玉可人”就是形容这些泉水晶莹剔透,宛如美玉一般珍贵。
都付东崖长作主:意思是所有的美景都要交给潘希白去做主,也就是让潘希白来欣赏和描绘这些美丽的景色。
多应借我往来频:意思是这些美好的景色都应该让我来欣赏和游览,我将会频繁地来到这里。这里的“往来频”就是形容我会频繁地来到这里欣赏风景。
赏析:
这首七绝诗描绘了潘希白在画一幅《茂松清泉图》时的场景和心境。首句“茂松清泉图为潘东崖赋”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即潘希白正在为一幅名为《茂松清泉图》的作品进行创作。接下来四句则通过描绘陶渊明的形象和他对自然的热爱,来衬托出潘希白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追求。
在首句中,“茂松清泉图为潘东崖赋”交代了这幅画作的名称和作者。潘东崖指的是画家潘希白,他善于画松树和清泉等景物,因此被人们称为“潘东崖”。同时,“茂松清泉图”也暗示了这幅画作所表现的自然景观。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潘希白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逍遥谷里自容身”一句,描述了潘希白在逍遥谷中的自在和从容。这里的“逍遥”二字,既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傲岸性格,也暗示了他在面对世俗纷扰时的超然态度。“此老当年亦识真”则进一步强调了陶渊明的品格和才华。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而且在生活中也追求简朴和自然,这与潘希白的创作理念有着相似之处。
接下来的两句,“白眼那堪常对客”和“青山终是不生尘”,则是对潘希白创作心态的进一步描绘。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陶渊明的傲骨比作白眼,将山中的清风比作青山的清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潘希白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不生尘”三字也暗喻了陶渊明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微风入树琴清耳”,以及“积石明泉玉可人”,则是对潘希白画作细节的描绘。这里的“琴”字既指代了微风拂动松枝发出的声响,也寓意着潘希白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而“玉可人”则直接赞美了积石山泉水的清美,同时也隐喻了潘希白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潘希白创作过程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它不仅体现了潘希白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