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入井梧,凉气生高竹。
欲别此先生,稍烦我心曲。
光风久在闽,化雨将行蜀。
归去近重阳,清樽还对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此题要求学生赏析“送刘司训迁合江掌教且便道还万安”的诗意。首先看注释,“合江掌教”“万安”都是地名,“迁”是调换、调动的意思,“且”是暂且的意思,“便道”是顺便的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如“秋声入井梧”,梧桐叶落,秋风凄切,这是一幅深秋图景,渲染了诗人离别时的凄凉心境。“凉气生高竹”,高高的竹子也感到了凉意,这一句也是写景,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再如“欲别此先生”,诗人即将离开刘司训,这里用“先生”一词表达对刘司训的尊敬和不舍。“稍烦我心曲”,诗人要告别刘司训,内心十分不舍,所以用“稍烦心曲”表达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留恋之情。

【答案】

【注释】

  1. 刘司训:人名。刘光祖,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元朝末年任江西行枢密院参议,曾平定
    赣州叛乱。明初,任云南布政史,后改任广西左丞、四川右丞。
  2. 合江:在今四川合江县,当时属四川行省。掌教:主管教化的官员。
  3. 万安:即万安军,在今江西万安县,当时属江西行省。
  4. 光风:指德泽。化雨:指恩惠。
  5. 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重阳是两个阳数相会。
  6. 清樽:酒杯。
    【译文】
    秋天的声音飘进井边的梧桐树上,清凉的气息吹动高高的竹子。将要分别这位老师,稍稍使我的心情更加忧愁。
    久已存在的美德之风一直照耀闽地,恩泽之雨又将降临蜀中。归去时接近重阳节日,清酒美酒还是对菊花举杯。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赠别之作,抒发了离别之际的深情。开头两句写景,渲染气氛;接着写离情,直抒怀抱;后两句以“重阳”和“清樽”点明时令,结句收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余味无穷,可谓“语短情长”。
    “秋声”两句,描写景物,渲染气氛。井边梧桐、高竹,是秋天的典型意象,秋声入井梧,凉气生高竹,是典型的秋声秋色描写。
    第三句写离别,第四句写离别的原因。诗人欲别此先生,稍烦我心曲。这句的意思是说:我正要告别这位先生,心里有些舍不得他。这里的“先生”是对刘司训的尊称。刘司训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他的为人处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句的意思是:你即将离开,我有些难过。这里的“稍烦心曲”指的是因为舍不得刘司训,心中有些难过。
    第五、六句写离情别绪。光风久在闽,化雨将行蜀。这里的“光风”是指美好的风土人情,“化雨”是指良好的教化。意思是说我的美好品行已经流传很久了,我的教化也将在蜀地传播。
    第六句的意思是:我将返回家乡万安。这里的“近重阳”是时间上的靠近,“清樽还对菊”则是动作上的准备,意思是说:我将回到家乡万安,准备在重阳节赏菊饮酒。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之事,但并没有直接写到离别之情。前两句写景,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秋日氛围;三、四两句直抒情怀,表达对刘司训的感激和不舍之情;五、六两句则写归程,表明自己的志向。整首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写出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又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