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瞿塘征棹迟,此行应未卜归期。
九秋雁影云边去,三峡猿声月下悲。
桑落酒香江店日,芙蓉花谢锦城时。
夕阳楼上频回首,湘水巴山有所思。
【注释】
路入瞿塘征棹迟:瞿塘峡在四川奉节县东。征棹,即船桨。迟,停留。
此行应未卜归期:此行,指从蜀回湘。
九秋雁影云边去:九秋,即深秋。
三峡猿声月下悲:三峡,指长江三峡。猿声,即猿啸。
桑落酒香江店日:桑落,即晚春。江店,即江边的客店。
芙蓉花谢锦城时:芙蓉花,即荷花。锦城,即成都,古称蜀郡。
夕阳楼上频回首:夕阳楼,即望江楼。
湘水巴山有所思:湘水、巴山,均在湖南境内。有,表示“有”的意思,这里用作助词。所思念的,是诗人在湖南的亲友及故国。
【译文】
路入瞿塘峡,舟行缓慢,此次西上征途,不知何时能返回故乡。
九秋时节,雁阵飞向云天之外;三峡中猿啼凄楚,月下更添哀伤。
江边小店,傍晚时分酒香四溢;锦官城外,荷花凋零,正是暮春时候。
夕阳下登楼远眺,频频回首遥望;湘水与巴山之中,我心有所思念。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745),当时杜甫因避安史之乱,从夔州移居梓州,而李少府则从长沙来到四川梓州,杜甫于是写了这首诗相送。诗中表达了作者在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写路入瞿塘峡,舟行缓慢,此次西上征途,不知何时能返回故乡;次句以景起兴,借深秋大雁南飞和三峡猿鸣悲切的景象表达对友人前途的关切;三、四两句写江边小店和锦官城外荷花凋残,表现了旅途的寂寞;五、六两句写夕阳下登楼远眺,频频回首遥望;最后两句写湘水与巴山之间,我心有所思念。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浑然一体,感情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