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帆收处近江城,偶遇乡人问去程。
梦渚白蘋寒雁下,汉阳红树暮烟生。
故乡又是经年别,夜月空怜几度明。
吟倚篷窗思无限,几家砧杵散秋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和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艺术手法等进行分析。

(1)

“客帆收处近江城”:客人的船帆收起后靠近了鄂州城的江边。“客帆收处”,是说客人的船已经靠岸,“近江城”,即靠近了汉阳城。

(2)

“偶遇乡人问去程”:在偶然间遇到一个家乡人在询问我的去往何处。“偶遇乡人”,说明作者不是第一次离家远行,而是有一段时间了;而“问去程”,则表明这次出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回家探亲。

(3)

“梦渚白蘋寒雁下,汉阳红树暮烟生”:梦见江中的小洲上的白色蘋草飘落下来,寒气中归雁正飞过天际。汉阳的红树上暮色苍茫,炊烟升起。“苹”、“鴈”、“树”、“烟”都是诗人所见之景。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清冷孤寂的江边景色,与诗人羁旅思乡之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4)

“故乡又是经年别,夜月空怜几度明”:故乡又已分别多时了,今夜的月亮还是那么明亮。“故乡”,指家乡。“经年”,多年。“怜”,爱怜。“几度”,多次。“明”,同“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引起的惆怅、寂寞心情。

(5)

“吟倚篷窗思无限,几家砧杵散秋声”:我在船篷里吟咏着,思念着无尽的家乡情思;那传来的家家砧杵声,也像是秋天里的萧瑟秋风。“吟倚篷窗”,是说自己靠在篷窗前沉思;“吟”,是吟诵。“思无限”,是说思念之情无穷无尽。“砧杵”,古代捣衣用的石制或木制的棒槌之类。“秋声”,这里指砧杵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引起的惆怅、寂寞心情。

【答案】

译文:

客船停泊的地方离汉阳城很近,偶然间遇见了家乡人。他问我的去程,我告诉他要回家省亲。梦中见到了江中的小洲上漂满了白色的蘋草,一群群的大雁从空中飞过。傍晚时分看到汉阳城里的树木上笼罩上了淡淡的雾霭,炊烟袅袅上升。故乡又已分别多年了,今夜一轮明月又如此明亮。我独自站在船篷里吟咏着,思念着无尽的家乡情思;那传来的家家砧杵声,也像是秋天里的萧瑟秋风。

赏析:

这首五律写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八月至九月之间。此诗为诗人在鄂州所赋之作。

首联点明题旨:诗人登舟远游后,偶遇一位乡人,便向其咨询自己的去程。“偶遇”,表明这次出行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乡。诗人通过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感。“客帆收处”,“收处”二字,暗示着诗人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为观光或游玩,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心境。“梦渚”二句,以寒雁南飞的景象,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哀愁,这种情绪在他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梦”、“苹”、“鴈”、“树”、“烟”,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孤寂的江边景色,与诗人羁旅思乡之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梦中见到了故乡的情景,但醒来之后,却发现这一切只是一场虚幻。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诗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离别的痛苦。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尾联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船上独坐,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感叹着岁月的流逝和家乡的美好。他不禁想起了儿时的往事,那些曾经陪伴他度过的日子如今都已成为过去。而如今,他只能在梦中重温那些美好的回忆,却无法真正回到家乡。这种无奈和惆怅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灵,使他不禁流下了眼泪。

此篇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作为北宋文人士大夫的豪放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