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千盘岭,中山数仞宫。
词场犹负弩,文战忍韬弓。
韵减石家醋,仙成脉望虫。
长官天子谚,乡里大王风。
水影皆涵岫,人家尽树枫。
烧松云满市,登阁翠流空。
山鸟呼闲客,奇峰礼上公。
鱼胞真自别,龙尾珼相蒙。
谢屐常移齿,张髯免入笼。
夜泉频点白,晓露自研红。
古鼎时留目,蛮音每塞聪。
读书师仲蔚,三径任高蓬。
【译文】
登上千盘岭,山中山峦高耸入云。
词场尚能拉满弓弦,文战却已忍下利剑。
韵减得如石家醋,仙成脉望虫。
长官天子谚,乡里大王风。
水影皆含岫,人家尽树枫。
烧松云满市,登阁翠流空。
山鸟呼闲客,奇峰礼上公。
鱼胞真自别,龙尾珼相蒙。
谢屐常移齿,张髯免入笼。
夜泉频点白,晓露自研红。
古鼎时留目,蛮音每塞聪。
读书师仲蔚,三径任高蓬。
【注释】
至日:初五日,古人以“至”指初一。
山响斋:在祁门县。
陶孝若:字子敬,号山响斋主人。
谕祁门限韵:是诗人在《至日集山响斋送陶孝若谕祁门限韵》一诗中的名句,意谓在祁门作诗应限韵,即不能随意押韵。
其三:此诗之第三首,是一首咏祁门的七律。
中山:即东山,在祁门县城东南。
词场:指科举考场,亦指官场。
负弩:拉满弓弩。
韬弓:收起弓。
石家醋:指陈醋,用石坛装的醋。
脉望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昆虫。
长官天子谚:长官是皇帝的亲信,天子是皇帝的自称,此句意思是长官是天子的亲信,百姓对他敬畏畏惧。
乡里大王风:形容地方豪强势力之大,有如王者之风。
水影皆涵岫:水影与山影都映衬在深潭之中。
人家尽树枫:人家的房子都种了枫树。
烧松云满市:在山上烧松木取松脂,把松脂卖给城里人。
登阁翠流空:登上楼阁观赏青翠的树木,只见青翠欲滴的叶子随风飘落。
山鸟呼闲客:山林间的鸟儿呼唤着游山的人。
奇峰礼上公:奇特的山峰像对上公(官)行礼一样恭敬地仰望着上公(官)。
鱼胞真自别:鱼儿的卵囊真是不同凡俗,它自己分开了卵囊。
龙尾珼相蒙:形容龙鳞互相重叠覆盖的样子。
谢屐常移齿:谢安经常更换鞋子,以免被泥土弄脏脚跟。
张髯免入笼:张玄因为胡须太长而免于被抓入狱。
夜泉频点白:夜晚泉水涌出,发出阵阵响声。
晓露自研红:清晨露水滋润着花草,使之显得更加艳丽。
古鼎时留目:时常凝视那古老的铜鼎。
蛮音每塞聪:每当听到少数民族的声音,就使耳朵感到麻木。
读书师仲蔚:学习《诗经》要师法仲蔚,意思是学习《诗经》要效法仲蔚,即学习《诗经》要从《诗经》中吸取养分,从中获得教益。
三径任高蓬:三径指的是孔子曾经隐居过的三条小路,任高蓬是指任凭高高的蓬草随风摇曳。
【赏析】
这首诗是写祁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全诗描绘祁门的景色、物产、人物等,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赞美。
首联:“马上千盘岭,中山数仞宫。”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诗,诗人描写的是祁门县城东南边的一座高山——东山。这座山上有数层宫殿般的山峰。“千盘岭”是形容山路曲折回环,盘旋而上,如同千层叠嶂的山脉。“数仞宫”是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巍峨壮观,仿佛是一座座雄伟的宫殿。“千盘岭”和“数仞宫”这两个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祁门县东山的独特景色,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颔联:“词场犹负弩,文战忍韬弓。”这是第二句诗,诗人继续描绘祁门县东山的景色。这两句是说,诗人仍然能够从容应对考试,尽管已经年老色衰。“负弩”是指拉满弓弩,表示准备作战;“韬弓”是指收起弓,表示不再使用武器。这里用“犹”和“忍”这两个词语,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色衰,但仍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颈联:“韵减石家醋,仙成脉望虫。”这是第三句诗,诗人接着描绘祁门县东山的人文景观。这两句是说,这里的诗词风格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而且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传说之一。“韵减石家醋”是比喻这里的诗词风格变得平淡无味;“仙成脉望虫”是说这里的诗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变得枯燥乏味。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祁门县东山人文景观的感慨之情。
接下来是第四联:“长官天子谚,乡里大王风。”这是第四联诗,诗人继续描绘祁门县东山的人文景观。这两句是说,这里的长官都是皇帝的亲信,百姓对他们敬畏畏惧;而当地的豪强则威风凛凛,如同帝王一般。“长官天子谚”是指当地长官都是皇帝的亲信,他们的话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乡里大王风”则是形容当地的豪强势力之大,有如王者之风。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祁门县东山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五联:“水影皆涵岫,人家尽树枫。”这是第六联诗,诗人继续描绘祁门县东山的美景。这两句是说,这里的山水景色都充满了诗意,而村民们也都喜欢种植枫树来美化自己的家园。“水影皆涵岫”是指这里的水影映衬在山峰之间,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人家尽树枫”是指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枫树,为村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祁门县东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祁门县东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祁门县东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这些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