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役感大化,倏忽变冬春。
万物各吐气,区萌亦求伸。
如何独睽隔,置身埃与尘。
春秋旷宗职,将母苦无因。
登山目力短,泪洒南飞云。
宿昔梦颜色,教戒语谆谆。
堂阴树谖在,归省果何辰。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浏览选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判断。本诗大意:役役地感叹宇宙之大化,忽然间冬去春来。万物各吐气息,草木也求伸其枝。为何独我与世隔绝,置身尘俗而心悬宗职?年华流逝,春秋已过,将母远去,苦无因由。登高望远目力短少,泪洒南飞的云霞。往日梦寐中见母亲容颜,教诲谆谆,如今堂前树萱草犹在,何时能回乡省亲啊!
“役役感大化,倏忽变冬春”是全诗的第一二句,诗人以“役役感大化”开篇即表明自己感慨时局的动荡不安和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悲。“役役”二字写出了自己身不由己的奔波劳累。“倏忽”一词写出了时局的快速变化,以及自己对此变化的无力应对之感。“倏忽变冬春”,写自己对时局变化的无奈之情及由此引发的身世飘零之悲。
“万物各吐气,区萌亦求伸”为第三四句,诗人以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的景象喻指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同时以区萌比喻自己,区萌,即植物萌芽,这里代指自己。“各吐气”写万物都希望春天来临,“亦求伸”则表达出诗人渴望得到君王的任用。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把万物都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愿望。
“如何独睽隔,置身埃与尘”为第五六句,这是诗人对自己身处乱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无奈之情。“睽隔”,即隔离、隔绝;“埃”通“埃”,“尘”同“尘”。诗人表达了自己身陷战乱之中不能与家人团圆的无奈之情。
“春秋旷宗职,将母苦无因”为第七八句,这是诗人对自己不能尽孝的无奈之情。“春秋”,即岁暮之时,此处指岁月流逝;“旷宗职”意为荒废官职;“将母”即抚养母亲;“苦无因”意为苦于没有原因。诗人表达了自己不能尽心尽力赡养母亲的无奈之情。
“登山目力短,泪洒南飞云”为第九十句,诗人以登高望远、目力短少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南飞云”指南行途中的流云。诗人用“泪洒南飞云”的夸张手法来表现自己对亲人思念之深、对家乡之想之切。
“宿昔梦颜色,教戒语谆谆”是第十一句至十二句,诗人通过回忆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宿昔”即往日;“梦颜色”,指梦中见到母亲容颜;“教戒”,指母亲的谆谆教导;“语谆谆”,指母亲说话的声音十分亲切动听。这几句写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及母亲的谆谆教诲。
“堂阴树谖在,归省果何辰”是第十三十四句,诗人以归省之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谖”字音xuē,是一种植物,即忘忧草,常用来形容心情愉快。诗人以归省之意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归省”即归家看望亲人的意思;“果何辰”意为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回家看望亲人呢。这两句写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身世飘零的感慨。
首联“役役感大化,倏忽变冬春。”写时局动荡不安和自己身不由己的奔走劳碌。“役役”形容奔波劳累的样子;“大化”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或时代背景;“倏忽”表示迅速变化之意。诗人借“大化”来概括整个国家和民族,抒发自己身在乱世之中,无法改变时局,只能任凭时代变迁而感到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
颔联“万物各吐气,区萌亦求伸。”写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并以此比喻自己。“万物各吐气”,是说世间万物都在盼望春风的到来,以求生机勃发。而“区萌”则是植物的幼芽,这里用来比喻自己。诗人把自己比作草木,渴望受到重用,以求伸展。
颈联“如何独睽隔,置身埃与尘。”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无奈之情。诗人以自身的处境来比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势,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之中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无奈和悲哀。
尾联“春秋旷宗职,将母苦无因。”写自己不能尽孝的无奈之情。“春秋”指岁月流逝;“宗职”是指官职;“将母”指抚养母亲的人;“苦无因”意味着苦于没有理由或者原因。诗人表达了自己因为战乱无法尽到孝道的无奈和悲哀。
这首诗通过对时局和个人遭遇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凝练而含蓄,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