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月春无主,桃花落尽清明雨。
名园接叶暗栖烟,可教莺燕无言语。
陌头车骑何纷纷,顾盼似空游女群。
柔情薄射伊水月,倦思怕领龙山云。
就中八姨最年少,上马临风殊窈窕。
白日凄迷天暗垂,万姓游魂随一笑。
当时宰相名国忠,几回并辔朝真龙。
绡裙六幅行委地,峡水拖入华清宫。
杜陵老翁惯饥饿,半生只对山妻卧。
酸眼惊看绝世姿,错认九天元女堕。
此翁向后攒百忧,潼关战骨堆心头。
始知昔日眼中见,宝钗银㔩皆干矛。
君不见巍巍文武开周国,削义降仁褒姒色。
再观青史发长叹,丹脸双刀古无敌。

注释:

  1. 洛阳三月春无主,桃花落尽清明雨。名园接叶暗栖烟,可教莺燕无言语。陌头车骑何纷纷,顾盼似空游女群。柔情薄射伊水月,倦思怕领龙山云。就中八姨最年少,上马临风殊窈窕。白日凄迷天暗垂,万姓游魂随一笑。
  2. 当时宰相名国忠,几回并辔朝真龙。绡裙六幅行委地,峡水拖入华清宫。杜陵老翁惯饥饿,半生只对山妻卧。酸眼惊看绝世姿,错认九天元女堕。
  3. 此翁向后攒百忧,潼关战骨堆心头。始知昔日眼中见,宝钗银㔩皆干矛。君不见巍巍文武开周国,削义降仁褒姒色。再观青史发长叹,丹脸双刀古无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展现了唐朝盛时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感慨。
    诗的前两句“洛阳三月春无主,桃花落尽清明雨。”描绘了春天的洛阳城,没有了主人的踪迹,只有桃花落尽,清明的雨水洒满大地。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洛阳城的荒凉景象,为后文杨贵妃的出场做了铺垫。
    第三句“名园接叶暗栖烟,可教莺燕无言语。”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描述了洛阳名园中的景色,树木茂密,鸟儿无声,整个画面宁静而美丽。这两句诗与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杨贵妃出现。
    诗的第四句“陌头车骑何纷纷,顾盼似空游女群。”描绘了洛阳街头车马众多的景象,人们纷纷扬扬,似乎都是来参加某个盛会的人。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洛阳城的繁华,也为后面杨贵妃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五句“柔情薄射伊水月,倦思怕领龙山云。”则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和她的心境。这句诗以伊水和龙山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和她的心情。同时,这也暗示了杨贵妃的身份地位。
    第六句“就中八姨最年少,上马临风殊窈窕。”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提到了杨贵妃的排行,并且描绘了她骑马时的美丽姿态。这两句诗不仅增加了人物的形象,也为后面的描述做下了铺垫。
    第七句“白日凄迷天暗垂,万姓游魂随一笑。”描绘了杨贵妃笑容背后的悲哀和无奈。这句诗既表达了杨贵妃的悲情,也暗示了她的命运。
    第八句“当时宰相名国忠,几回并辔朝真龙。”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提到了当时的宰相和国家的命运。这句诗既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第九句“绡裙六幅行委地,峡水拖入华清宫。”描绘了杨贵妃的服饰和她的住所。这句诗既展示了杨贵妃的奢华,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第十句“杜陵老翁惯饥饿,半生只对山妻卧。”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提到了杜陵的老翁和他孤独的生活。这句诗既描绘了杜陵老翁的生活状态,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第十一句“酸眼惊看绝世姿,错认九天元女堕。”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提到了杜陵老翁看到杨贵妃时的惊讶和误解。这句诗既增加了人物的形象,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第十二句“此翁向后攒百忧,潼关战骨堆心头。”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提到了杜陵老翁后来的忧虑和担忧。这句诗既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最后三句“始知昔日眼中见,宝钗银㔩皆干矛。君不见巍巍文武开周国,削义降仁褒姒色。”则是对前几句的进一步补充和总结。这三句诗既揭示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唐朝的繁华和衰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