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房怯。
徘徊顾影羞明月。
羞明月。
有怀不寐,又愁灯灭。
见郎犹自声呜咽。
绣衾几度嗔郎劣。
嗔郎劣。
怦怦不语,指头空啮。

【注释】

秦楼月:唐教坊曲名。其四:第四首。美人胆:《古诗十九首》之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草具腓,唯余嵩松柏。愿得此女做门房,无使白头同所归。”此处以“美人胆”比喻美人的心事,即思君之情。

空房怯(qiè):空空的闺房令人胆怯。

徘徊顾影羞明月:徘徊在房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又羞于面对月亮。

有怀不寐:心中满怀思念,难以入眠。

见郎犹自声呜咽:看见情郎,还忍不住哭泣起来。

绣衾几度嗔郎劣:被褥是锦绣做的,几次责怪情郎太无能(不够体贴)。

嗔(chēn):责怪。

怦怦不语:指心烦意乱,沉默不语。

指头空啮:手心里咬着指甲,形容焦急不安。

【赏析】

《秦楼月·其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女子相思之苦。下片写女子因男子不能解愁而烦恼。全词情感真切细腻,婉转曲折,缠绵悱恻,凄美动人。

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对远方的情人充满思念之情而又无法表达的复杂心情。上片主要写女子的相思之苦,下片写女子因男子不能解愁而烦恼,表现了女子的痴情。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环境、人物、动作等细节来刻画女子的内心世界,突出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内心矛盾的痛苦挣扎。起句写女子独处一室,空房寂寞。接着写她徘徊于房内,不敢正视皎洁的月光。最后一句则点明主题——她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已使她夜不成眠。“羞”、“怯”二字,将女子的心理活动和盘托出:一方面,她不愿在孤独的夜晚面对明月;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面对孤独的夜晚和明月。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她内心痛苦的真实体现。这种痛苦不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自己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因此,她既不敢正视这轮皓月,也不敢直面自己的心灵。“羞”、“怯”两个字用得极为传神,它把女子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使人如睹其人。

词的下片继续渲染女子的相思之苦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不安之情。从结构上看,这是由前两句的抒情转入议论,由描写转为直抒胸臆。上半阙说:“见郎犹自声呜咽。”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西京杂记》载,汉成帝时,赵飞燕姐妹专宠后宫,姊妹俩为取悦皇上,都学飞燕歌舞。赵飞燕舞姿轻盈曼妙,能歌善舞,她的妹妹飞昌却只会跳一种舞蹈。飞昌嫉妒哥哥飞燕,于是便暗中向哥哥学习,但总是学不像。后来飞燕教给她一些技巧,她就在哥哥面前表演。赵飞燕见状大怒,骂道:“妹邪!尚能丑态可憎。”飞昌听了这话,更加羞愧难当,终于投河自杀了。“见郎犹自声呜咽”,可见女子的思念之情已经达到了极点,她不仅思念情人,而且思念到连声音都发不出来的地步了。这句词写得非常传神,它把女子那种因想念情人而不能自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半阕写女子对情人的怨恨及由此产生的焦虑不安之情。上句“羞”字,既是对前面所写的“怯”字的回答。也是下文“嗔”(责骂)的原因。因为羞于见人,所以只好躲在房里,不敢出门;因为羞于见人,所以只能偷偷地窥视;因为羞于见人,所以只好借酒浇愁;因为羞于见人,所以只好借物寄怀。总之,是羞于见人。然而“羞”字后面又跟着一个“怯”字,这就表明羞与怯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羞的原因是怯,怯的原因是羞;羞是因为害怕被人耻笑;怯是因为怕被人嘲笑。这种羞怯的心态,正是女子内心痛苦的表现。正因为羞于见人,所以更恨男子不能体贴自己,因此才用“嗔”字来责备他的无能。这里的“嗔郎劣”三字,正说明了女子心中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男子的不满和抱怨。这种矛盾心理,也正是女子内心痛苦的真实反映。

这首词的结尾二句,写女子因男子不能解愁而烦恼、焦虑不安之情。这两句中的“怦怦不语”和“指头空啮”,都是写女子的心理状态。“怦怦”二字用得极为传神,它既写出了女子的心跳之声,又表明了女子内心的激动不安。“指头空啮”则说明女子已经焦躁万分,以致于手指都在咬牙切齿地啮着什么东西。这两句词不仅把女子的心理活动和盘托出,而且把女子那种焦急不安的心情也表现得非常具体生动,从而使得全词的感情色彩更加浓烈。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的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她那相思之苦、矛盾挣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不安之情,语言委婉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