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蝴堞上花枝,两两前身尽可疑。
隐几终朝吾丧我,连床昨夜子为谁。
南飞忽傍三秋雁,老去何妨两鬓丝。
脱却樊笼便归去,罗浮山顶又蛾眉。
【注释】:
双双蝴堞:蝴蝶在墙上。蝴堞,指城墙上的花纹。前身:前世,前世的因缘。丧我:失去自我,即物我两忘。子:这里作动词用。昨夜子为谁:昨夜梦中的你是谁?三秋雁:秋天南飞的大雁。樊笼:比喻束缚。脱却樊笼:摆脱束缚。罗浮山:在广东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蛾眉:美女的代称。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在蒙城署中闲居无事,以咏双蝶自喻,借咏物而抒胸臆。全诗从“蝶”字生发,首联写蝶之形,颔联写蝶之情,颈联写蝶之梦,尾联写蝶之志。此诗构思精巧,立意新颖,富有哲理性,是一首咏物佳作。
第一联“双双蝴堞上花枝”,起笔点明题旨,即景抒情。蝴蝶双双飞舞于城墙之上,犹如彩衣花枝。这两句诗把蝴蝶比作美丽的花枝和彩衣,形象鲜明,富于诗意。
第二联“两两前身尽可疑”,“两两”二字写出了蝴蝶的成群结队,“前身”、“可疑”写出了蝴蝶与人的亲密关系。这两句诗通过蝴蝶的形象,写出了人们对于自己身世、来龙去脉的疑惑,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谜的思索。
第三联“隐几终朝吾丧我”,“丧我”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物我、主客关系的超脱态度,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这一联诗通过对蝶之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闲居生活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精神风貌。
第四联“连床昨夜子为谁”,“子为谁”一词,既表明了诗人对于人生之谜的思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追问。这一联诗通过对蝶之梦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探寻和思考。
第五联“南飞忽傍三秋雁”,“南飞”二字,既描绘了大雁的飞行轨迹,也隐喻了诗人自己的仕途之路。这一联诗通过对蝶之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追寻和思考。
第六联“老去何妨两鬓丝”,“何妨”二字,既表现出诗人对于人生老去的豁达态度,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这一联诗通过对蝶之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探寻和思考。
尾联“脱却樊笼便归去,罗浮山顶又蛾眉”,尾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人生理念和人生态度。这一联诗通过对蝶之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追寻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咏双蝶,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诗人以蝴蝶为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