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掷剑不记年,至今光怪犹未歇。
薄蚀日月腾金晶,青天倒挂双白蜺。
曾斩妖蛟带腥气,寒泉满甃谁敢汲。
只恐仙人求故物,但看水底飞霹雳。
【注释】
①剑井:指传说中的蜀国神剑池。
②白气属天:指剑气直冲云霄。
③仙人:指传说中的蜀地仙女们,这里泛指神仙。
④掷:扔。
⑤光怪:指奇异的光彩。
⑥日月:太阳和月亮,代指天空。腾金晶:金色光芒四射。
⑦青天:青色的天空。倒挂:倾斜着。双白蜺(ní霓):彩虹。蜺是虹的一种,因形似白色长带而得名。
⑧腥气:指蛟龙的腥味,这里形容水潭中蛟龙被斩后留下的腥臭气味。
⑨甃(zhòu):《汉书·地理志》载:“蜀郡有石穴,深数十丈。”即剑池,在今四川省广汉县西南。《水经注》:剑池“周回三十里,方百步”。
⑩霹雳:雷鸣,闪电。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诗人自长安赴奉先(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探母。他途经剑门关时,曾作《剑门》:“剑阁横云峻,关门控蜀南。高标跨爽气,烈风环朝寒。”此诗是途中遇仙遇剑而作,故题作《遇仙剑歌》。
全诗从游剑池开始,到“但看水底飞霹雳”结束。前六句写剑池之异;后六句写剑池之奇。首句“剑井行时有白气属天”,以“属”字领起,写出了剑池的神秘莫测。剑池位于四川剑阁县北一公里处,相传为古蜀国开明氏所铸五剑所化,又名“神池”。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剑池深不可测,池底有剑树,相传为西王母的蟠桃园。剑树高达百丈,树枝上生有宝剑数柄。相传这把最大的宝剑,就是西王母用来砍伐恶龙、斩杀孽龙的利器。李白在《上阳台帖》中也写到:“君不见吴中张季鹰,秋风挥袖入洛阳;洛阳三月花如雪,松柏葱茏为君死;一去玄都观满地,惟有青松伴孤鹤。”可见当时剑池已名扬天下。
“仙人掷剑不记年,至今光怪犹未歇。”这两句是说:仙人投掷宝剑的时候已经忘记了年月,现在仍然能看到那神奇的光怪景象。诗人通过“不记年”三字,表现出仙人投掷宝剑的神迹神奇无比,时间久远,令人难以忘怀。“至今光怪犹未歇”,则表现了宝剑的光怪现象至今仍在发生,令人感到惊讶不已。这两句既表现了剑池的神奇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神奇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薄蚀日月腾金晶,青天倒挂双白蜺。”这两句是说:薄蚀太阳和月亮,使得它们的光芒四射,形成金色的晶体;青天上出现一道道彩虹,宛如倒挂着的双白虹。这两句描绘了剑池上空的壮丽景色,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曾斩妖蛟带腥气,寒泉满甃谁敢汲?”这两句是说:曾经有一位仙人用宝剑斩断了一条恶蛟,它的血腥气息弥漫在寒泉之中;如今泉水清澈见底,人们都不敢去打水喝了。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剑池的神奇之处以及人们对其敬畏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剑池中的恶蛟被斩的情景以及泉水的变化,表达了他对自然之力的敬畏以及对仙境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只恐仙人求故物,但看水底飞霹雳。”这两句是说:恐怕是仙人在寻找什么宝物,只见水底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欲聋的霹雳。这两句通过想象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仙境中神秘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仙境中美好事物的美好憧憬。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之情,以及对自然之力的敬畏之心。
整首诗以“遇仙剑歌”为题,旨在歌颂剑池的神奇景观以及仙人的力量和智慧。诗人通过对剑池的描述和想象,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以及他对仙境的憧憬和敬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