皦皦原中日,照此城阙寒。
登山送归客,临涂怅盘桓。
借问子何之,奇服涉江干。
远斥千里道,飘飖冒惊湍。
急觞溯征云,悲风激长澜。
我马怀层冈,伫立发哀叹。
忼慨无所道,赠子以加餐。
赠韩侍御谪滁州
皦皦原中日,照此城阙寒。
登山送归客,临涂怅盘桓。
注释:原野中的太阳明亮皎洁,照着这座城阙显得如此寒冷。我登上高山送别你这位归来的客人,来到城边又徘徊不已。
借问子何之,奇服涉江干。
远斥千里道,飘飖冒惊湍。
注释:请问您要去哪里呢?穿着奇特的服饰涉过江面。远离家乡万里漂泊,冒着惊涛骇浪前行。
急觞溯征云,悲风激长澜。
我马怀层冈,伫立发哀叹。
忼慨无所道,赠子以加餐。
译文:
原野中的太阳明亮皎洁,照着这座城阙显得如此寒冷。我登上高山送别你这位归来的客人,来到城边又徘徊不已。
请问您要去哪里呢?穿着奇特的服饰涉过江面。远离家乡万里漂泊,冒着惊涛骇浪前行。
急速地举杯,追随着飞向远方的征云;悲凉的风吹动着长长的波浪,令人心潮激荡。
我这匹马怀着层层山岗,伫立在岸边感叹不已。慷慨激昂的心情无法诉说,只好送给你一些干粮。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当时诗人被贬到滁州任司马(地方长官的助手)时,与韩侍御相遇。韩侍御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儿子。韩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了唐宪宗而被贬为江陵司户参军,后迁任刺史。韩愈的儿子韩晔也被贬官。韩晔与诗人相别时,曾赋《送韩侍御》诗赠予友人。诗人见韩晔被贬而感慨系之,遂即席赋此诗。
首联两句写景。“明”“寒”对句,既写出了日出东方、天朗气清,也烘托出了滁州的寒意。“日中”“城阙”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而且把滁州的景色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阳光普照大地,整个滁州都沐浴在一片光明之中,显得分外寒冷。
颔联写诗人登山饯别韩晔的情景。“登”“送”二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渲染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登高”一词,还隐含了诗人自己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愤懑不平之情。“怅盘桓”三字,更表现了韩晔离去后的惆怅之情。
颈联写韩晔远行途中的艰辛。“何之”二字,表明诗人对韩晔此行的关切之情。韩晔身着奇异的服饰,涉江而行,这正反映了韩晔被贬后的艰难处境。“远斥”二字,既表明韩晔被贬的缘由,又表现了他对前途的担忧和忧虑之情。“飘飖”“冒”字,既描绘了韩晔远行时的情景,又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惊湍”二字,既指眼前的激流险滩,又比喻韩晔所处困境。“疾风”、“长澜”二词,既烘托了激流险滩的险恶,又暗示了韩晔被贬后的艰险境遇。
尾联写诗人送别韩晔的情景及内心感受。“急觞”二句,既表明了诗人送别时的急切心情,又表现了他对韩晔的关切之情。“悲风”二字,既渲染了送别时的凄清气氛,又表现了诗人内心悲苦的情感。“长澜”二句,既表现了诗人送别时的悲痛心情,也表现了他对韩晔不幸遭遇的同情之情。“嗟”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不佳的感慨,又表现出他对自己能够安享清福的庆幸。最后一句“赠子以加餐”,既是对韩晔远行途中保重身体、早日平安的祝愿,也是对他今后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信念、奋发向上的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