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曾看隐石渠,幽情终自反班庐。
门前爱树因栽柳,郭外疏泉学养鱼。
谈笑每从林叟晤,浮沉翻混野人居。
年来尺素长相忆,莫作嵇康不寄书。

【注释】

  1. 石渠:汉代的一条水渠。汉成帝时,王章曾隐居在石渠中。
  2. 幽情终自反班庐:意思是说,隐居的生活,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表达。
  3. 柳:指垂柳。
  4. 郭外疏泉:郭外的泉水。
  5. 林叟:即山林中的老人,泛指隐士。
  6. 浮沉翻混野人居:意思是说,隐居的生活,如同一个自由自在的野人的生活。
  7. 尺素:古代书信的量词。尺,古制一尺约等于十寸;素,指白色的丝绢或丝绸。这里泛指信笺。
  8. 嵇康不寄书: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因与司马氏政权不合,而被流放到边远的南方。他曾经给朋友写信,劝其不要为名利所动,而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但后来他却被诬杀。这里用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处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写给隐居于山水之中的朋友唐应德。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首句“避世曾看隐石渠”,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隐居于石渠的情景。石渠是汉代的一条水渠,在这里诗人找到了一种逃离现实的方式,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托。这里的“避世”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幽情终自反班庐”,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虽然隐居于山水之中,但是诗人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里的“班庐”指的是古代的简陋房屋,诗人通过对比隐居的生活和现实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门前爱树因栽柳,郭外疏泉学养鱼”,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水之中的生活方式。门前种下一株杨柳,郭外挖一口泉水,这些都是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模仿。这里的“爱树”和“疏泉”都是诗人对于自然的模仿,通过这样的行为,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尊重。
最后两句“谈笑每从林叟晤,浮沉翻混野人居”,则描述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状态。诗人经常与山林中的老人交谈,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诗人也常常在山中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就像野人一样。这里的“林叟”和“浮沉翻混野人居”都是诗人对于自然的赞美,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在诗中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对于现实的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