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公旧日安禅处,双树依然初地开。
岁久丹青凋画壁,春深花雨落经台。
招提境接桥山外,功德池分灞水来。
闻说此中容吏隐,滥巾时向草堂回。
【注】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东晋,唐、宋、明、清各代皆有修葺。
宝公旧日安禅处:指宝公禅师当年在此建的寺庙。
双树依然初地开:意指寺庙的双松树仍然像原来那样屹立在那里。
岁久丹青凋画壁,春深花雨落经台:意指岁月流逝,墙壁上的壁画已经斑驳脱落,春天来临,花瓣纷纷落下,落在了经台上。
招提境接桥山外,功德池分灞水来:招提是古印度语“僧伽”之讹,即僧侣。境是地方,这里指寺庙所在地。桥山是秦穆公的陵墓所在地,此处泛指名山,即指佛教圣地;功德池,即指佛塔下的水池。
闻说此中容吏隐,滥巾时向草堂回:传说这里可以隐居,所以有些官吏在这里居住。滥巾,就是布衣。草堂,指茅屋,这里用来形容简陋的住所。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南京紫金山中的灵谷寺。首联写景:“宝公旧日安禅处,双树依然初地开。”宝公,即宝志禅师,南朝梁武帝时期著名的高僧大德,曾在灵谷寺修行,并曾为灵谷寺题写了《无量寿经》等经典。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修建了他的墓塔,这就是现在的“宝公塔”。双树,指的是灵谷寺内的双桂树,是一对千年古木。
颔联写物:“岁久丹青凋画壁,春深花雨落经台。”这里的“丹青”指的是壁画,也就是墙壁上绘制的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壁画已经变得斑驳陆离,不再那么鲜艳夺目。而春天到来的时候,花瓣纷纷飘落,落在了寺庙的经台之上。这里的“花雨”指的是春天里花朵盛开的景象。
颈联写地:“招提境接桥山外,功德池分灞水来。”这里所说的招提境,是指佛教修行的地方,也就是寺庙所在的环境。而这里的“桥山外”,则是指远离尘世喧嚣的净土。而“功德池”,则是用来供奉佛教圣物的场所,也是僧人修行的场所。这里的“灞水”指的是流经西安的一条河流,也有人认为指的是长江的支流——淮河。
尾联写人:“闻说此中容吏隐,滥巾时向草堂回。”这里是说,听说这里可以隐居,于是有些官吏也选择在这里居住。而他们穿着朴素的衣裳(滥巾),就像普通的百姓一样生活。这里的“草堂”,指的是茅屋或者简陋的居所。诗人通过描绘灵谷寺周围的环境,表达了他对这座寺庙的喜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厌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