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君鸣佩远朝天,圣主方思良二千。
毂下重过避骢路,殿中犹记上书年。
颍川治行偏能最,蜀郡才华不啻先。
总是吴公知贾谊,勿须言向汉文前。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别郡守王君廷入朝觐见皇帝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许。以下是逐句释义:

看君鸣佩远朝天,圣主方思良二千。
“看君鸣佩远朝天”意味着诗人看到郡守王君廷带着象征身份和权威的玉佩(鸣佩)远行朝见天子,这象征着他的官职地位很高。这里的“朝天”指的是去皇宫朝拜皇帝。“圣主方思良二千”则表示皇帝此时正想念着贤才,而郡守王君廷正好符合这个标准,是皇帝所需要的人才。

毂下重过避骢路,殿中犹记上书年。
“毂下重过避骢路”指的是诗人在郡守离开后再次经过那条通往京城的道路——“骢路”,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京城长安的道路。“殿中犹记上书年”则是指郡守王君廷曾在朝廷上上书,为朝廷效力。这里的“上书”指的是向皇帝提出建议或请求的行为。

颍川治行偏能最,蜀郡才华不啻先。
“颍川治行偏能最”中的“颍川”可能是郡守王君廷的籍贯地或者他曾担任过的官职所在地。他在那里治理有方,表现卓越(能最)。“蜀郡才华不啻先”指的是郡守王君廷的才华非常高超,甚至超过了先例。这里的“不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亚于”,“先”在这里指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杰出人才。

总是吴公知贾谊,勿须言向汉文前。
“总是吴公知贾谊”中的“吴公”很可能指的是汉代的丞相吴公,他曾经举荐过贾谊这样的人才。这里的“贾谊”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贾谊,他因才华出众被吴公推荐给汉武帝。“勿须言向汉文前”意味着郡守王君廷不需要再去提及汉武帝时代的故事,因为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郡守王君廷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祝福。诗中使用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如“鸣佩”、“朝天”、“上书”、“颍川”、“蜀郡”、“吴公”“贾谊”等,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其艺术魅力。此外,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