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君移舄鲁门东,莫向南枝叹转蓬。
邑是桑麻旧时地,民多弦诵古人风。
城连黄石寻祠外,家隔青山望越中。
却忆河阳春色里,桃花欲寄恨无穷。
【注释】
君:指吴长洲。移舄(xī):比喻人离去,像鸟飞到南方去一样。鲁门东:鲁国城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北。南枝:南枝不茂,喻仕途不达。转蓬:蓬草随风飘转,喻人仕宦不定。邑是桑麻旧时地:邑(yu)是桑麻之地。即故乡、家乡。桑麻:指农事。古人风:古时候的风俗。黄石:即黄河之水清且黄,泛指黄河。寻:寻找。黄石祠:相传为商朝末年贤臣比干被纣王杀死后,他的血染红了石头而形成的祠堂。河阳春色里:即《西河郡民歌·河阳春色》中的“河阳”。桃花欲寄恨无穷:桃花凋落时节,将满腔悲愁寄托在信上寄给远方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无限惜别之情。全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高远。
开头两句,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写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开鲁国城的惋惜之情。“看君”二字,表明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一事早有所知;“移舄”二字用典,化用了屈原《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句子,意思是说:“你离开鲁国城,就像鸟儿离开了南方一样。”这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也流露出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惋惜之情。接着,诗人又以“莫向南枝叹转蓬”一句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南枝”指的是南方的树枝,这里用来比喻人的仕宦之路。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转蓬”一词,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转蓬离本根,飘转入他乡”。这里的“转蓬”指的是人的仕宦之路,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接下来三句,诗人以“邑是桑麻旧时地,民多弦诵古人风”来进一步描绘了故乡的景象。“邑是桑麻旧时地”,意即故乡的土地曾经是桑麻之地。这里用“桑麻”一词来代指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民多弦诵古人风”,则是指故乡的人们大多都继承了古人的优良传统,这里的“民多弦诵古人风”可以理解为“人民多有弦乐之声”,也可以理解为“人民多有读书之声”,两者皆可理解。这里的“弦诵古人风”寓意着故乡的人们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诗人对故乡的赞美之情。
诗人又以“城连黄石寻祠外,家隔青山望越中”两句来描绘了故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城连黄石”,意即城市与黄石相连。黄石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的石头,据说它可以驱邪避灾。因此,这里的“城连黄石”可以理解为城市与黄石相连,也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城墙是由黄石砌成的。“寻祠外”,指的是寻找祠堂的外面。这里的“祠外”可以理解为祠堂之外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祠堂的外面。“家隔青山望越中”则是指家与青山相隔,遥望着越中。这里的“越中”可以指越国的中部地区,也可以指越国的北部地区,具体指哪个地区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里的“隔青山”则是指家与青山相望,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紧接着,诗人又以“却忆河阳春色里,桃花欲寄恨无穷”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却忆河阳春色里”,意即回忆河阳春天的景色。这里的“河阳春色”可以理解为河阳县春天的景色,也可以理解为河阳县的春天。这里的“春色里”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景色之中,也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景色之内。这里的“桃红柳绿”可以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也可以用来形容桃花的美丽。“桃花欲寄恨无穷”则是指诗人想要将无尽的哀愁寄托在桃花上,让桃花代为传达。这里的“桃花”可以理解为桃花树,也可以理解为桃花的颜色。这里的“恨无穷”则是指哀愁是无穷无尽的。
【译文】
看到您要离开鲁国城东的家园,请不要为南边的树枝叹息而像飘蓬一样四处漂泊。
故乡是生长桑麻的土地,民风淳朴,人们热爱读书吟唱古代的诗歌。
家乡城边是黄帝时代的遗迹——黄石庙外的祠堂,我隔着山岭远远眺望着越州一带的风光。
如今只能在梦中怀念那河阳的春天,那盛开的桃花啊,愿它们能捎去我的满腹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