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违亲舍,寻幽就法堂。
夜禅宁避虎,晨诵忽亡羊。
寂灭销尘想,常明引隙光。
无令竹林赏,春草遂荒凉。

【注释】

①槃侄:即李盘,作者弟。竹堂寺:在今四川雅安。

②“寻幽”二句:意思是说,在幽静的法堂中求取真理。夜禅、晨诵:夜间禅坐,早晨诵读。

③寂灭:指佛学中的般若空宗思想,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空虚无有的。尘想:世俗的妄想。常明:即长明灯,佛教用以照明或象征佛性。隙光:空隙中的微弱光线,喻指佛理的微光。

④无令:即不要让。竹林:即竹径,竹林小径。

【赏析】

这首诗写送弟弟李槃去读《金刚经》的情景。首两句点明送弟读书的地点和目的,第三四句描写弟弟读书的环境和感受。五至八句则写自己对弟弟的祝愿及劝诫。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但寓意深厚,富有情味。

“不远违亲舍,寻幽就法堂。”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意。“不远”二字既点明时间、地点,又表明其时正是春天,万物复苏之时,所以兄弟二人才不辞辛劳地去寺庙中找哥哥学习佛法,这一句也暗示了作者对弟弟的关心与期望。

“夜禅宁避虎,晨诵忽亡羊。”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弟弟读书时的情景。“夜禅”是指夜晚打坐参禅,“晨诵”是指早晨诵读经典。“宁避虎”和“忽亡羊”则是形象地比喻出他读书时的专注程度以及他的心志坚毅。

接下来三句:“寂灭销尘想,常明引隙光。”此三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深入解读。其中“寂灭”是指禅宗中的般若空宗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实质;“尘想”则是指世俗的妄想。“常明”是指长明灯,佛教用来象征佛性,而“隙光”则是指从长明灯中透出的微弱光线,象征着佛理的微光。

最后两句:“无令竹林赏,春草遂荒凉。”此两句是对前文的一种总结和升华。“竹林”在这里指的是寺庙前的竹林小径,而“赏”则是指欣赏美景。“无令”是让、不要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深深祝福以及对寺庙的珍重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既有对弟弟的鼓励与期待,又有对寺庙的珍重与保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