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临水曲,吴国此郊禋。
辇路名犹在,坛柴事已尘。
那知荐璧处,空对下惟人。
欲赋兴亡恨,愁看芳草春。

【注释】

赋得郊台送张子读书楞枷寺:诗题是作者送友人去楞枷寺读书时所写。楞伽,地名,故址在今江苏常州附近;楞枷寺为楞伽山的一座寺庙。郊台,指楞伽山之山腰。辇路名犹在,坛柴事已尘:辇路即皇帝御驾巡游的道路,坛柴是祭祀用的柴草,此处指祭祀用的地方。

那知荐璧处,空对下惟人:那知荐璧处的祭坛已被废置,只留下下面的人在那里祭祀。

【赏析】

《楞伽山》一作“楞枷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境内。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至大同二年(536年),在此建楞伽山,立楞伽塔,因塔高七级而得名。据《广弘明集》记载:“天监元年,帝于京邑起灵岩寺,欲于其中构楞伽精舍,而此山形胜,迥出诸山右。”《楞伽山志》卷上载:“其地枕苕溪之滨,左抱荆溪,右带武阳,四望无际,真绝境也。”唐代诗人王勃曾写过一首《饯李侍郎赴润州》的诗,其中有“吴楚东南坼,神州西北倾”的句子,可见当时楞伽寺所在之地,确实是东南吴国与西北神州的分界线,因此有“东南锁钥”和“吴越咽喉”之称。宋元以后,由于战乱频仍,楞伽山逐渐荒废衰败。明代中叶以后,楞伽山又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这首诗是送别友人去楞伽山读书时所作。首句“高台临水曲”,是说楞伽山地势高峻,山上有座大高台临水而建,景色秀丽宜人。第二句“吴国此郊禋”,说明楞伽山是吴国的神圣之地。第三句“辇路名犹在”,是说皇帝曾经来过这里巡游,并留下了御驾行驶的痕迹。第四句“坛柴事已尘”,是说后来祭祀坛柴的地方被废弃了。末两句“那知荐璧处,空对下惟人”,意思是说如今那荐璧的地方已经荒芜了,只有下面的人还在祭祀着。末句“欲赋兴亡恨,愁看芳草春”,是说作者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之情,看着春天里的芳草就不禁忧愁起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